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生产理论和效率分析及比较优势的理论方法,深入地剖析了中国油料作物的生产效率及其变化过程,研究了中国油料作物生产的地域比较优势状况以及面临加入WTO后的形势及对策。 本研究遵循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研究分析了我国油料作物的生产效率、地域比较优势及变化情况。 从各个时期全国油料作物生产与需求的总体情况来看,虽然我国的油料作物生产在九十年代初期以后有了一定的增长,但是落后于我国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对油料品种需求的增长,且这种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从油料作物的生产层面入手,利用全国农业生产成本调查资料,本研究具体分析了单个油料作物品种的生产投入与收益状况,研究表明:我国油料品种作物的生产收益状况是令人担忧的,几乎所有的油料品种在1993—1998年的6年间,生产成本投入的增长超过了总收益的增长,从而造成了纯收益的下降。在几个品种当中,油菜生产的纯收益已接近与零,甚至在有些省份已出现负数;而虽然花生的单位面积纯收益在几个品种当中是最高的,但是其下降的速度也是最快的,1996—1998年的三年平均水平比1993—1995年的平均水平下降36%。从我国油料作物生产投入的成本结构来看,我国油料作物的生产成本中劳动力的投入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平均在60%的水平;而就是在较小比例物质费用的投入当中,以种子、肥料、农药为主的直接费用又占有85%以上的比例,代表机械化程度的间接费用(资本折旧费、农具修理费等)只占有很小的一部分比例。由此可看出,我国油料作物的生产主要是靠劳动力的投入来完成的,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较低。 在逐年的全国统一的技术标准之下,用效率度量的经济计量方法——随机边界分析(SFA)方法,本文分别考察了每个油料主产省份的技术效率、配置效率和经济效率。结果表明:各品种各省区的生产效率是不同的,在生产的技术效率方面,除大豆作物的技术效率损失较大外,其余品种的技术效率水平较高;但是各种作物品种生产的要素配置效率及综合经济效率的损失较为严重;而同种作物在不同地区的生产效率也是有较大的区别,东部地区的技术效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同时出现了从东到西递减的态势,各地的要素配置效率及经济效率差距也较大。 山于地区间在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和技术条件等方面的巨大差异,我国各省市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存在较大的差异,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其中,东北、华北地区在大豆的生产方面具有地区比较优势,如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等地,而中国的中部、南部地区处于劣势,如江苏、安徽、山西、陕西、湖南、等省份;而云贵高原地区及青藏区在油菜的生产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上海、江苏、浙江等发达省份及安徽、江西等部分欠发达省份的综合比较优势为负数,即生产的成本投入大于生产收益,完全处于劣势;北京、河北、辽宁、福建、山东、河南、海南等省份在花生作物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湖北、广东、贵州、云南、陕西等省处于比较劣势。造成地区间各种产品优势差异的原因是不尽相同的,这其中有技术效率的差异原因,也有规模优势或效益优势的原因,因此要提高地区的综合优势就必须从这三个方面去入手。 中国在加入WTO之后,由于成本投入与产品质量等方面原因,我国油料作物的生产在国际竞争中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研究表明,我国的大部分油料作物在国际竞争中不具有比较优势,如大豆、油菜等品种。当然我国的入世也为我国的部分油料品种带来发展的机遇,如花生、芝麻等品种。本文的最后,分析了影响我国油料作物国际竟争力的具体原因:在生产成本方面,成本费用的投入水平高及成本要素的结构性差是造成油料生产成本劣势的主要因素;在产品质量方面,我国油料作物质量总体水平低、个别优良品种的产量低是困扰当前的主要问题。最后结合实际给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本研究为农作物的生产效率及地区比较优势的测定和分析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思路和分析框架,研究过程中建立的随机边界模型及区域综合比较优势模型同样为其它农产品的研究提供了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