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谍》的时间意义探讨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boywang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间谍》是英国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小说创作后期的一部政治小说。《间谍》以1894年2月15日发生在伦敦格林威治公园的一起真实爆炸案为背景。康拉德将故事的主要事件设计成对格林威治天文台的攻击,无疑是对时间发起的挑战,康拉德的时间哲学也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间谍》自1907年发表以来,很多评论家对这部作品进行了丰富的解读。英国批评家利维斯尤其高度评价了康拉德的这部政治小说,他认为《间谍》是康拉德献给英语小说的经典之一。本文从时间的角度试图诠释康拉德表现的时间观。时间是20世纪以来西方文艺领域内最令人关注的一个话题,对时间的复杂设置和精妙运用是现代小说浓墨重彩之处。纵横交叉、纷繁复杂的时间网络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小说本身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对文本时间的解读也是理解小说内容本身的一种重要途径。康拉德以其自身对时间的敏感,紧紧地把握工业文明时代下各思潮的精髓,勇敢地突破了小说创作中时间对叙述的限制。 论文的第一章探讨了《间谍》中表现的机械时间和丰富的循环时间。机械时间以时钟为体现。康拉德在作品中赋予大量的时钟描写;时隐时现的时钟嘀嗒声,以及人物对时钟的不同方式的关注贯穿整部小说。机械时间的代表毫无疑问是格林威治天文台。它既是现代文明的象征,也是抽象人为时间的具体表现。它以理性的、科学的方式表现标准时间。论文探讨了康拉德对机械时间的认识。此外,作品中也表现出丰富的循环时间。正如康拉德在其他作品里用大量反复出现的意象,如海洋、黑暗、非洲的河流等自然描写来表示循环时间一样,在《间谍》中,微弱的“煤气灯”,黑压压的“黑暗”等意象反复循环,使叙述者和读者都历经了循环时间观。通过对循环时间的呈现,康拉德表现的是时间的倒退。他刻画了一个人类退化成各种动物的史前社会,人类就像动物蜷缩、蠕动于黑暗中,看不到工业文明时间的线性前进特征,时间表现的是急剧的倒退。
其他文献
批评语言学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的话语分析模式。本文首先以费尔克劳夫(Fairclough)等人倡导的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理论为框架,以韩礼德(Halliday)的及物
托马斯·哈代(1840~1928),英国诗人、小说家。哈代的小说中对女性的描写影响深远,文学界对于其中女性的评论也是众说纷纭。19世纪的妇女被定义为忠诚顺从,纯洁禁欲的,因此很多作家
19世纪末20世纪初语言哲学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西方哲学家通常把这一转变称为“语言转向”,有人把它形容为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语言转向”构成了当代哲学的一般特征,而语
中文属于表意文字,英语属于拼音文字,两种隶属于不同语系的语言文字在语码系统上的显著差异给中国二语初学者的学习英语带来了极大困难。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受到母语
在学习者个人因素当中,年龄与动机是二语习得领域中讨论最多的问题。国内外心理语言学家与教育家花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对儿童与成人的二语习得进行了对比实验与研究,主要是集中
课程是介于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之间的重要一环。课程改革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一个抓手。传统的课程体系是以二元论(物质和意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