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省农村低保制度是在2007年全面建立起来的,迈出了社会救助制度的关键一步。在农村低保制度运行过程中,中央和省级负责制定农村低保的相关政策,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负责传达低保标准和资金拨付等方面的政策,而具体的政策操作和执行层面主要由各地县、乡镇、村委会负责,在此过程中除了受信息不对称、地方政府执行力以及村庄传统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乡镇干部、村干部、村民小组等利益相关主体的影响,难免会出现政策扭曲、“人情保”、关系户等问题。那么这项运行了近二十年的社会救助制度目前的运行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根本原因是什么?都是本论文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从地方政府治理角度出发,对贵州省十余个村庄的农村低保制度运行状况展开实地调研,收集一手资料,总结典型个案,并进行深刻剖析。另外在对不同地区乡镇和村庄低保工作人员及低保对象的实地访谈和深入分析、归纳访谈资料的基础上对其运行现状进行比较分析,主要包括资金筹集方面、低保对象确定方面、低保标准制定方面以及政策执行方面。从政策执行主体、政策执行手段、目标群体三个方面分析农村低保制度在地方政府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此外,还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成本收益理论、博弈论等相关理论从政策执行相关主体角度、村庄属性等角度深刻剖析农村低保制度运行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最后,以合作网络治理理论为指导,提出较为可行的政策建议。本论文共分为六个章节,其中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是研究的重点章节,分别围绕三个方面问题开展研究:(1)目前贵州省农村低保制度是如何运行的?(2)采取个案研究方法,分析农村低保政策在具体执行中存在的问题;(3)运用相关理论,从地方政府、村民特征、村庄属性等方面剖析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本文以村庄为研究对象,主要目的在于以实地访谈资料真实再现我国农村低保制度运行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促进我国农村低保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使农村低保制度可以真正起到“稳定器”和“安全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