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范围内,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管理理念,被世界各国所推崇。而食品产业链的起点是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因此,农产品的安全与否对于食品质量安全至关重要。以往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更多地被认为是生物学和卫生检疫学领域的研究问题,多数学者的相关研究也倾向于利用食品科学技术来保障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然而事实上,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是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应当研究的问题。论文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充分梳理的基础上,以信息不对称理论、外部性理论、道德风险理论和政府规制理论等为指导,运用逻辑演绎与归纳总结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对比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我国流通领域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实情况,并总结了目前我国流通领域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从流通主体的信息不对称,流通环境的制约因素两方面,客观地总结了引发我国流通领域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在分析原因的过程中,运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分析了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各流通主体的道德风险行为。论文以牛奶产业为例,对鲜奶市场各流通主体进行了博弈分析,得出结论:在现有的经济、制度环境下,我国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各流通主体间信息不对称,收益分配机制扭曲,引发道德风险行为的产生以及市场的逆向选择,使得农产品市场演变为低质低价的“柠檬市场”,最终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参考美国和日本的经验,要提高我国流通领域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必须建立统一高效的安全监管体制,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体系,加强全民食品安全教育,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体系,严格农产品安全检测和市场准入制度,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等方法,建立起流通领域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范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