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1.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和腹部增强CT显像在胰腺良恶性病变中的功能代谢及形态学特点,评价PET/CT结合腹部增强CT在胰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2.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早期SUVmax、延迟SUVmax、靶本比(TBR)、滞留指数(RI)对胰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3.探讨18F-FDG PET/CT和增强CT对胰腺癌腹腔淋巴结转移、胰周血管侵犯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和腹部增强CT显像在胰腺良恶性病变中的功能代谢及形态学特点,评价PET/CT结合腹部增强CT在胰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2.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早期SUVmax、延迟SUVmax、靶本比(TBR)、滞留指数(RI)对胰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3.探讨18F-FDG PET/CT和增强CT对胰腺癌腹腔淋巴结转移、胰周血管侵犯和肝转移的临床价值;4.探讨胰腺癌组患者不同性别、年龄、临床分期、肿瘤大小与早期显像SUVmax和延迟显像SUVmax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因胰腺占位性病变就诊于我院的患者资料,其中26例患者有明确的手术病理结果,40例有其他组织学检查结果,余19例患者有大于6个月的临床随访结果。纳入患者同期行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和腹部增强CT显像。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术后病理或其他组织学检查结果及长期随访结果(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血清标志物等综合诊断)的最后临床诊断作为诊断的“金标准”,评价PET/CT、腹部增强CT及PET/CT+腹部增强CT联合显像三种显像方法对胰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通过ROC曲线计算代谢参数早期SUVmax、延迟SUVmax、TBR及RI在胰腺良恶性疾病鉴别中的最佳诊断临界值。18F-FDG PET/CT和腹部增强CT诊断胰腺癌腹腔淋巴结转移、胰周血管侵犯及肝转移的符合率。进一步评估胰腺癌组患者不同性别、年龄、临床分期、肿瘤大小与早期显像SUVmax和延迟显像SUVmax的关系。结果1.18F-FDG PET/CT诊断胰腺癌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1.94%、73.91%、87.06%,PET/CT显像判定胰腺占位性质与“金标准”一致性较好(k=0.67)。腹部增强CT诊断胰腺癌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2.26%、91.3%、84.71%,增强CT显像判定胰腺占位性质与“金标准”一致性较好(k=0.66)。PET/CT联合腹部增强CT诊断胰腺癌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100.00%、95.65%、98.82%,PET/CT联合增强CT显像判定胰腺占位性质与“金标准”一致性非常好(k=0.97)。腹部增强CT与联合显像比较,诊断胰腺癌的灵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为12.07,P=0.001)。PET/CT与联合显像比较,诊断胰腺癌的灵敏度、特异性均有统计学差异(χ2分别为5.21、4.21,P分别为0.02、0.04)。2.PET/CT判断胰腺癌的早期SUVmax最佳诊断阈值为3.27(曲线下面积0.948),此阈值对应早期SUVmax诊断胰腺癌的灵敏度为88.7%,特异性为91.3%;延迟SUVmax诊断胰腺癌的最佳阈值为4.27(曲线下面积为0.959),此阈值对应延迟SUVmax诊断胰腺癌的灵敏度为88.7%,特异度性为95.7%;TBR判断胰腺癌的最佳阈值为1.59(曲线下面积为0.911),此阈值对应TBR诊断胰腺癌的灵敏度为82.3%,特异性为87.0%;RI判断胰腺癌的最佳阈值为17.54(曲线下面积为0.667),此阈值下RI诊断胰腺癌的灵敏度为75.8%,特异度为56.5%。3.18F-FDG PET/CT对腹腔淋巴结转移、胰周血管侵犯及肝转移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90.00%、27.27%、72.73%。腹部增强CT对腹腔淋巴结转移、胰周血管侵犯及肝转移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55.00%、72.72%、59.09%。两者联合诊断腹腔淋巴结转移、胰周血管侵犯及肝转移符合率分别为95.00%、90.90%、95.45%。4.肿瘤直径<4cm和≥4cm两组患者的早期和延迟SUVmax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同性别、年龄和临床分期组患者早期与延迟显像的SUVmax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早期、延迟SUVmax与胰腺癌直径呈中等程度相关性(Spearman系数分别为0.599、0.567)结论1.PET/CT联合腹部增强CT对胰腺癌的诊断效能高于单一的影像学检查,且与最终诊断结果一致性非常好。2.以早期SUVmax3.27,延迟SUVmax4.27作为诊断胰腺癌界值,对应有较好的诊断效能。本研究也发现SUVmax、RI、TBR值为临床胰腺癌诊断的评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3.18F-FDG PET/CT对胰腺癌及胰外转移的诊断有更高的灵敏度,尤其对淋巴结和肝转移的评估,增强CT对胰周血管侵犯的诊断有很好的灵敏度。两者在胰腺癌临床分期评估方面各具优势。4.胰腺癌病灶直径与早期显像SUVmax和延迟显像SUVmax均有相关性。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关刺法针刺腰骶部经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为今后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12月到2020年12月在宁夏中医研究院骨伤科门诊及住院部病人符合诊断、纳入和排除标准腰椎间盘突出症80例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40例(关刺法)和40例对照组(传统针刺法)进行随机对照研究,两组均选取腰骶部经筋的筋结点结合下肢常规取穴进行针刺治疗,每日治疗1次,治疗12次,中间休息
胃癌(Gastric cancer)在全球发病率居第四,死亡率居第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已经成为诱发胃癌的高危因素,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94年将H.pylori定为Ⅰ类致癌因子。我国胃癌发病率很高,年患病率和死亡率是世界水平的2倍还多。大多数胃癌患者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并伴有各种转移。其发现晚、难治疗以及死
目的观察四逆汤饼灸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予四逆汤饼灸治疗,对照组予隔姜灸治疗,2组均每天治疗一次,每周治疗5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选择慢性疲劳综合征症状积分量表、疲劳评定量表、疲劳量表-14(躯体疲劳、脑力疲劳)作为评价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完成量表评分,运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
目的通过内镜下直接观察胃黏膜表现预测患者是否感染Hp,探讨其临床判断价值。方法选取同时行电子胃镜检查及13C-尿素呼气试验的受检者共460例。依据《京都胃炎分类》标准,内镜医师通过内镜下直接观察受检者胃黏膜表现,判断其是否存在Hp感染,将此结果与13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经内镜下直接诊断Hp感染的诊断效能(符合率、特异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等相关指标)。结果患者基本资料:4
目的利用脱氧皮质酮乙酸酯(deoxycorticosterone acetate,DOCA)加盐诱导小鼠主动脉瘤模型,分析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P-selectin glycoprotein ligand-1,PSGL-1)与主动脉瘤的关系,初步探究PSGL-1影响主动脉瘤发生的机制。方法1.小鼠主动脉瘤模型的复制及分组:选用10月龄的PSGL-1-/-小鼠和PSGL-1+/+小鼠(C57BL
目的探讨定量核磁共振UTE序列对膝骨关节炎软骨退变程度的评估作用。方法全部的膝骨关节炎软骨标本均来自于接受膝关节表面单髁置换术或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正常软骨标本源自于因下肢毁损伤而行截肢术的患者。对所有软骨组织切片进行番红O固绿染色,染色成功后行组织学观察,同时,应用病理金标准--Mankin评分对这些软骨组织从结构、染色情况、细胞数量及潮线这四个方面进行打分并分级,分别对上述所有病例于术前采用
目的:研究高原高寒条件对严重腹腔感染兔模型的影响,为特殊条件下腹腔感染的判断及治疗提供经验和临床参考。方法:选取新西兰大白兔120只,以海拔高度与温度作为整体研究因素,随机分入3组各40只,3组条件分别为A组海拔高度100米、温度5℃;B组海拔高度1000米、温度-5℃;C组海拔高度5000米、温度-25℃,每组设定对照组。进行实验前将3组实验动物置于各自条件的模拟高原环境动物饲养舱中饲养14天,
目的:分析63例经产前诊断胎儿为18-三体综合征(Edwards syndrome,ES)孕妇临床资料,探讨ES的产前诊断指征,评估目前应用于临床的产前筛查、产前诊断技术对ES胎儿的检出情况,指导临床对ES的遗传咨询。方法:收集2014年3月到2020年12月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和银川市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中心就诊,经羊水穿刺诊断胎儿为ES的孕妇资料63例。根据诊断指征可分为超声异常、产前血清学筛查
目的探究内热针作用于兔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对软骨下骨中I型胶原(Collagen-1,COL-1)、基质金属蛋白酶-3(Metalloproteinases-3,MMP-3)、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实验动物分组及模型建立:30只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pathogen-free,SPF
目的1.通过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患儿临床症状、工作记忆及家庭环境的研究,探讨不同亚型患儿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与其工作记忆功能及家庭环境的关系;2.根据ADHD患儿工作记忆损害特征及工作记忆功能的神经心理机制,设计计算机化工作记忆训练实验程序;3.考察计算机化工作记忆训练治疗ADHD的效果,并设置药物托莫西汀及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