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化疗是儿童血液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可造成骨髓抑制,使粒细胞减少,从而使化疗期血液肿瘤患儿更易继发感染,且具有较高的死亡率。本研究组前期研究发现,细胞因子(白介素(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干扰素(IFN)-Y)、前降钙素(PCT)、C反应蛋白(CRP)为常用的感染指标,可用于感染类型的鉴别及早期诊断。但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中所发现的各类规律是否同样适用于非血液肿瘤患儿,且粒缺患儿及非粒缺患儿在上述炎症反应过程中是否存在差别尚未可知。因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4-2016年间的发热患儿的相关指标,比较粒细胞水平与各炎症指标的相关性,以明确粒细胞水平对感染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2014年8月至2016年9月间,在本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住院期间出现发热的肿瘤患儿,在出现发热后即采集静脉血进行CRP、PCT、细胞因子(IL-6、IL-10、TNF-α、IFN-γ)及血培养检测,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中位数(范围)表示。两组间连续变量分析采用Mann-Whitney U-test进行比较,三组及三组以上连续性变量分析采用 Kruskal-Wallis H检验。IL-6、IL-10、TNF-α、IFN-γ、PCT、CRP 预测感染性休克及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准确性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进行(receiver operating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研究期间共纳入3118例次发热。粒细胞缺乏者占64.9%。粒细胞缺乏患儿发热原因中,不明原因发热占40.4%,呼吸系统感染占34.8%,血流感染占15.7%,其他部位感染占9.1%。非粒细胞缺乏患儿中,不明原因发热占25.2%,呼吸系统感染占56%,血流感染占8.4%,其他部位感染占10.4%,粒缺者发生血流感染的比例明显增高(15.6%vs.8.4%,P<0.001),但发生呼吸系统感染的比例相对较低(34.8%vs.56%,P<0.001)。血流感染者感染性休克的发生率明显增高(11.2%),提示其为严重的感染类型。血流感染时IL-6(中位值,下同179.3pg/mlvs52.9pg/ml,P<0.001)、IL-10(22.3pg/ml vs 6.3pg/ml,P<0.001)、TNF-a(2.7pg/ml vs 2.3pg/ml,P<0.001)、PCT(0.31ng/mlvs0.21ng/ml,P<0.001)水平均高于非血流感染。而CRP、IFN-γ之间无显著差异。比较粒细胞缺乏组、非粒细胞缺乏组之间各炎症因子水平发现,IL-6在非血流感染(59.4pg/mlvs44.7pg/ml,P<0.001)、血流感染(190.1pg/mlvs133.9pg/ml,P=0.115)和感染性休克(816.1pg/mlvs360.8pg/ml,P=0.042)中均表现为粒缺者较非粒缺者更高或相应趋势;IL-10在非血流感染时以非粒缺者为高(5.85pg/mlvs7.2pg/ml,P<0.001),但在血流感染(32.35pg/mlvs 12.8pg/ml,P=0.022)和感染性休克(223.1pg/mlvs50.6pg/ml,P=0.026)却表现相反;TNF-α和 IFN-γ在非血流感染(TNF-α:2.2pg/mlvs.2.4pg/ml,P=0.028;IFN-γ:7.2pg/ml vs.8.4pg/ml,P<0.001)和血流感染(TNF-α:2.65pg/ml vs.2.8pg/ml,P<0.001;IFN-γ:7.1pg/mlvs.14.5pg/ml,P<0.001)中均以非粒缺患儿升高更为明显;CRP的表现与IL-6 一致,而PCT在各组中均无差别。IL-6、IL-10预测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的准确性分别为 0.787(95%CI,0.754-0.819)、0.828(95%CI,0.794-0.861),预测感染性休克的准确性分别为0.888(95%CI,0.861-0.914)、0.866(95%CI,0.828-0.903),显著高于 PCT、CRP。结论粒缺患儿发生血流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机会增高。粒细胞水平较高者发生感染性休克以外的其他感染时TNF-α和IFN-y升高更明显;而血流感染及感染性休克等严重感染时粒缺者较非粒缺患儿IL-I0、IL-6的生成明显增多。CRP的表现与IL-6一致,而PCT的升高则与粒细胞水平无关。上述炎症因子的不同反应可能与其来源细菌清除快慢及炎症反应的程度有关。此外,IL-6、IL-10预测严重感染的能力优于PCT及C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