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C53基因自身抗体与心力衰竭预后关系的研究背景: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脏疾病的终末临床表现。心衰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变化十分复杂,目前仍未完全阐明。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自身免疫反应参与了心衰的病理生理过程,在心衰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心衰病人外周血中可以检测到多种抗心脏自身抗体,这些自身抗体与心衰有着密切关系。本研究主要检测扩张性心肌病、冠心病心衰病人中IC53基因自身抗体水平,分析IC53基因自身抗体对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影响以及与心衰预后的关系。旨在为临床预测、诊断及治疗心力衰竭提供新的诊断试剂或药物作用新靶点。方法:1.研究样本包含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心衰病人177例,冠心病心衰病人588例。2.以合成肽作为抗原,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技术检测两组受试者血浆中IC53自身抗体。3.平均随访4年,终点事件是心源性死亡和猝死。4.应用Cox回归分析和Kaplan-Meier分析IC53基因自身抗体水平与心力衰竭终点事件的关系。结果:在177例扩张型心肌病中IC53自身抗体阳性率为18.6%,在580例冠心病心衰中为24.1%。平均4年(0.4个月―78个月)的随访中,扩张型心肌病总死亡人数76人,死亡率为42.9%。其中IC53自身抗体阳性病人的死亡数是20人,死亡率为60.6%;自身抗体阴性病人的死亡数是56人,死亡率38.9%。冠心病心衰总死亡人数159人,死亡率为27.1%。其中IC53自身抗体阳性病人的死亡数40人,死亡率为28.6%;自身抗体阴性病人的死亡数119人,死亡率26.6%。我们应用Cox回归分析方法,修正了年龄、性别、以及对终点事件的可能风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扩心病组,IC53抗体阳性病人的死亡率明显高于抗体阴性病人的死亡率,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0,OR=1.96,95%CI:1.17-3.28);冠心病组,IC53抗体阳性病人的死亡率与抗体阴性病人的死亡率相似,无统计学差异(P=0.933,HR=1.02,95%CI:0.71-1.46)。应用时间等级检验方法,对扩心病组抗体阳性和阴性病人生存时间制作了Kaplan–Meier曲线,结果显示抗体阳性病人的生存率明显低于抗体阴性病人的生存率。结论:扩张型心肌病心衰病人及冠心病心衰病人血浆中存在IC53基因自身抗体。IC53基因自身抗体增加扩张型心肌病死亡风险,而与冠心病心衰死亡终点无关。IC53基因自身抗体阳性可以作为扩张型心肌病心衰的独立预警信号。急性冠脉综合症急诊介入治疗冠脉内与静脉内注射糖蛋白ⅡbⅢa抑制剂的比较:一个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荟萃分析背景: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冠脉内(IC)注射IIb/IIIa糖蛋白抑制剂(GPIs)的给药途径是否优于静脉注射(IV),目前仍然存在争议。方法:我们对比较两种给药途径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进行了一个荟萃分析。研究的主要终点是短期(1-3个月)和中长期(6-12个月)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s)(死亡率,再梗死率、靶血管血运重建)。次要终点是术后TIMI血流、TMPG血流分级,术后2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出血并发症。结果:12项临床研究被纳入荟萃分析。同静脉内使用GPIs相比,冠脉内给药并没有减少短期死亡率(OR:0.71,95%CI:0.41-1.23, P=0.22)和再梗死率(OR:0.76,95%CI:0.45-1.29, P=0.31)。IC组同IV组相比,其短期TVR率呈下降趋势,但没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OR:0.57,95%CI:0.31-1.04, P=0.07)。同静脉内给药相比,冠脉内注射GPIs明显增加了TIMI3级血流(OR:1.48,95%CI:1.06-2.06, P=0.02)和TMPG2-3级血流(OR:2.63,95%CI:1.53-4.51, P=0.0004)。中长期MACEs发生率、LVEF和出血并发症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治疗时,冠脉内直接注射GPIs比静脉注射大大增加靶血管血流量和心肌再灌注,且不增加出血风险,但对临床预后的改善并不优于静脉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