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中良、恶性结构扭曲征象的特点及临床病理特征,加深对其X线影像征象的认识,提高以结构扭曲征象为主要表现的乳腺恶性病变的诊断率。方法:收集全数字化乳腺摄影患者中具有结构扭曲征象、并剔除证实因体位或加压因素所致乳腺内异常密度及合并典型恶性钙化,仅表现为乳腺结构扭曲者32例,均取得术后大体病理结果。回顾性总结分析其临床病理表现及影像学特征,对结构扭曲征象的钼靶X线影像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总结分析,并对其中2例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 32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5-67岁,平均49.3岁,其中右乳患者15例,左乳患者17例。统计学分析各年龄段发病率与左右侧患病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806)。2本组结构扭曲病例的X线征象主要表现为从一点发出的放射状毛刺。3本组病例病理:良性病变8例,其中硬化性腺病1例,放射性腺病伴上皮不典型增生2例,腺病伴导管上皮普通型增生3例,术后改变2例;恶性病变24例,其中浸润性小叶癌4例,浸润性导管癌20例。4本组病例合并钙化者4例,主要表现为散在或簇状分布,钙化位于病变中心或毛刺边缘,术后病理均为恶性,提示一旦结构扭曲合并钙化时,恶性几率大大增加。5良性结构扭曲的形态及受累腺体常可随拍摄体位改变而改变,恶性结构扭曲的形态相对固定。本组结构扭曲的形态及受累腺体随拍摄体位发生改变者13例,良性8例,恶性5例;结构扭曲的形态相对固定者19例,均为恶性。6结构扭曲病变中心密度高低与病变良、恶性相关:病变中心呈高密度者,倾向于恶性病变,病变中心呈低密度者,倾向于良性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本组结构扭曲病变中心表现为高密度者19例,均为恶性;等密度者7例,良性4例,恶性3例;表现为典型“黑核征”或低密度者6例,良性4例,恶性2例。7结构扭曲毛刺形态与病变良、恶性相关:僵硬粗短的毛刺倾向于恶性病变,柔软细长的毛刺倾向于良性病变,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本组结构扭曲的毛刺表现为柔软、细长者7例,其中毛刺杂乱无序者1例,均为良性。毛刺僵硬、粗长17例,毛刺柔软、粗长1例,毛刺僵硬、细短3例,均为恶性;毛刺僵硬、粗且长短不一4例,良性1例,恶性3例。8良性结构扭曲病变中心无肿块或微核,恶性结构扭曲病变部位虽肿块不明显,但大多数仍可发现病灶中心有一较小的微核向四周放射状分布长短不一的毛刺,可能是肿块形成的初级阶段。9良、恶性结构扭曲的毛刺镜下观察:良性结构扭曲的毛刺镜下观察主要由纤维组织增生构成,恶性结构的毛刺镜下观察毛刺根部有多量肿瘤细胞和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毛刺中段主要为纤维组织,肿瘤细胞明显减少并伴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毛刺远端由大量纤维组织构成和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肿瘤细胞消失。结论:1统计学分析各年龄段发病率及左右侧患病率均无统计学差异。2结构扭曲的形态较易发生变化,毛刺柔软、纤细,长短较为均匀,病灶中心无微核或肿块者倾向于良性病变;结构扭曲形态较为固定,毛刺僵硬、粗短,长短不一或根粗尖细,病灶中心者有点状高密度或微核者倾向于恶性病变。3良、恶性结构扭曲征象的放射状长毛刺均主要有纤维增生组织组成。4结构扭曲征象是早期乳腺癌主要征象之一。5对于合并钙化者,提示恶性可能性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