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践证明,单纯依靠政府力量或市场机制并不能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只有把市场和政府各自的优势进行整合,将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农业产业化扶贫作为一种新型的扶贫方式,体现了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统一,通过政府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此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与农户展开稳定而持久的合作,并逐步促使外溢到加工、流通及其他领域的农业效益回归农业、农村和农民,从而最终达到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目的。这种扶贫方式在我国一些地区已有尝试性实践,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为此,从理论上对农业产业化扶贫现象做出科学解释,说明其产生和发展的根源,从实践上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分析其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就显得非常必要。本文运用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贫困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采取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一般分析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恩施州)的农业产业化扶贫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阐明研究农业产业化扶贫问题的背景和目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动态,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可能的创新之处和存在的不足。第二章,农业产业化扶贫的理论基础。界定了农业产业化扶贫的相关概念:阐明了有关基础理论,包括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利益共同体理论等,为后续研究的展开打下理论基础。第三章,恩施州农业产业化扶贫的动力分析。在构建农业产业化扶贫动力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恩施州的实际情况,分析了该州农业产业化扶贫的动力因素在产业化扶贫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所起的推进作用。第四章,恩施州农业产业化扶贫的组织模式与利益联接机制。根据该州“农业产业化扶贫项目业主负责制”的基本经验,从组织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两个不同视角,通过典型案例的剖析来探讨在政府引导下的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带动农户的组织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第五章,恩施州农业产业化扶贫的成绩与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肯定该州农业产业化扶贫工作成绩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成因,为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奠定基础。第六章,完善恩施州农业产业化扶贫工作的政策建议。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做好农业产业化扶贫工作的若干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