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发展方式总体粗放、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更加凸显,因此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紧迫。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已不再是总量是否扩张的问题了,经济长期以来的结构问题使得总量扩张进退维谷,研究中国货币政策的结构调整功能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方向。就业结构不仅是微观个体的经济行为在宏观经济中的反映,又是联结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纽带,对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研究货币政策的就业结构效应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比较分析以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货币政策就业结构效应进行了分析。使用历史数据描述了中国货币政策的执行历程以及就业结构的演进历程和现状;通过理论研究的回顾和理论函数的推导,以及中国的现实数据,从理论上和现实上说明货币政策就业结构效应的存在性及其传导机制。采用1999年到2008年三次产业的面板数据建立面板模型,主要通过单位根和协整检验证明了货币政策和就业结构等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以及变系数固定效应模型的似不相关回归方法说明结构效应的存在性与传导机理。本文通过定性分析和比较分析,发现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长期处于失衡状态,且呈现低级性。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本文认为,统一的货币政策工具--利率政策影响投资对就业结构产生效应,投资是中国货币政策产生产业就业结构效应的主要途径。一方面,投资影响产业结构从而产生就业结构效应,另一方面,由生产理论可知,投资推动技术进步对就业产生替代效应,因此本文认为货币政策存在着就业结构效应。实证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具有就业结构效应的调控功能,无论长期还是短期,货币政策对就业的这种结构调控是有效的,但是有效性不高。认为总量货币政策结构调控有效性低是造成就业结构的失衡的主要原因,因此提出了加快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实施等相关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