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2004年在山东省沾化县林业局试验场和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太和村的枣园,对冬枣黑斑型果实病害进行分离,经柯赫氏法则验证,确定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er为引起冬枣黑斑型果实病害的病原菌,其作为冬枣果实病害的病原菌尚未见报道。
对冬枣黑斑型果实病害田间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发现病原在花朵中分离获得的比例最高,达到32.5%,谢花后20d的幼果带菌率为5.3~9.0%,明显高于谢花后10d的幼果的带菌率,1.0~2.3%;7月下旬病果率为1.4~4.2%,为病果的初发生期,之后病果率逐渐增加,到8月下旬病果率达到8.6~17.6%,为病害的盛发期,9月份部分病果脱落,病果率为5.2~16.6%;调查结果表明:花芽为病原的初侵染源,冬枣黑斑型果实病害的发病盛期为8月下旬。
通过对冬枣健康与染病果实含酸量、果胶含量、单宁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等内含物的测定比较发现,90日龄的病果含酸量为1.62×10-1mol/L,相对健果较低,到120日龄病果含酸量降至1.28×10-1mol/L;90日龄和120日龄染病果实中不溶性果胶含量为2.26%和1.50%,相对于这两个时期健康果实的1.73%和0.96%,明显增高;染病果实在90日龄和120日龄单宁含量为0.38%和0.32%,相对这两个时期健康果实单宁含量的0.42%和0.36%,略微下降;染病果实在90日龄和120日龄可溶性糖含量为66mg/g和95mg/g,这两时期健果的可溶性糖含量74mg/g和141mg/g,120日龄健果的可溶性糖含量比染病果实的可溶性糖含量上升明显。试验结果表明,病原侵染后引起果实内含物的变化,特别是果酸、单宁含量的进一步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