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沉积盆地产生于板块演化的发散或汇聚等不同阶段,以至于它与三种已知板块边界类型密切相关。理解盆地的构造背景有助于确定它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地质力学性质(拉张、挤压、剪切),有助于充分理解其沉积特征与地热演化。本文所涉及近东西向展布的弧形构造形成于古生代时期中国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的碰撞带,而在中生代,中国板块下的Kula-Pacific 板块向西俯冲导致了北北东向和北东向构造(如Duimadao 断层、Diaoyudao断层、Okinawa断层、隆起带和沉降带)以及位于中国板块东部的火山-岩浆带。这些北北东向和北东向断层形成一条巨长的转换断层系列,也是中国大陆板块东缘与菲律宾洋块的一条边界。此断层系列对于西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起重要作用,于是古生代构造带被改造。在晚中生代与新生代,拉张作用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及邻区,导致了挤压与拉张、隆起与沉降以及大规模的岩浆作用,于是使早先存在的北东-北北东向断层、隆起带与沉降带增强,这也是大的转换断层形成西湖凹陷地层的机理。西湖凹陷是晚白垩-第三纪盆地,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的东部,面积590000km2,处于纬度124030’与127000’之间,经度28030’与31000’之间。了解西湖凹陷的地质与构造背景之后,依次进行系列研究:重建盆地的埋藏史、热史与成熟史模型,以及相继划分可能的含油气系统。含油气区带评价可以看作是一个勘探程序中孤立的研究阶段,含油气区带研究描述了一系列现今圈闭的地质相似性。另一方面含油气系统包含一套活跃源岩及与其有关的所有油气和一个油气藏形成所必须的一切地质要素和作用组成。基本要素包括一套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和上覆岩层,作用是圈闭的形成和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盆地模拟是一个常用于描述一系列包括油气成熟、生成、排出、运移、圈闭及某种程度上保存等模拟过程的术语,而含油气系统模拟试图重建烃类在一个特定系统存在的历史。盆地模拟常要考虑存在于一个盆地中同期的含油气系统。以西湖凹陷研究为例,我们利用4口井及93QY4地震测线等资料进行了盆地一维模拟,模拟了埋藏史、地温史、成熟史及排烃史。通过Baoyunting-1井、Yuquan-1井、Pinghu-5井与Duanqiao井的镜质体反射率和温度资料,建立了不同模型以最终确定与地质模型相关的结果。我们得出如下结论:平湖组地层是高生烃效率的主要源岩,Huagang组作为储层,于是Pinghu-Huagang含油气系统是盆地内最重要的含油气系统;模拟的镜质体反射率(RO)及温度值与所有4口井中的值得到很好的吻合,但RO 与Tmax关系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