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绝大部分的中国研究者都注意到了中国传统家庭的独特性,但是受“单线进化论”的影响,20世纪后半期以来的中国家庭研究忽视了这种独特性在社会变迁中的体现。学者们普遍接受这样一种观点: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家庭结构核心化、功能情感化、亲子主轴转向夫妻主轴。这一观点暗示着中国家庭的发展道路与西方是完全一致的,中国的家庭正在向“现代家庭”转变,或者已经是现代家庭,而原来的独特性就这么轻易地在社会变迁中消失殆尽了。本研究通过文献和实证论证了核心/主干/联合这样一种家庭分类已经成为了僵尸类别,即失去了分析现实的活力和生机。城市家庭结构呈现出多元而流动的特征,并且在代际关系上与西方现代家庭也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很难用主干到核心这样的转变来概括。研究中家庭结构与内部关系展现出来的复杂和多元,也提醒我们中国家庭的转变和西方必然是不同的,既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也受到传统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46个以和父母共居为主体的上海家庭的厚描(深描),在个体化理论框架的指引下,我发现家庭的变化实际上是从“家族主义”转向“个体家庭”。我详细剖析了在这一历史时节点上家庭横截面,展现了个体家庭在结构、主观认同、亲属关系、独生子女因素、需求、冲突和权力等方面的特征,并力图描绘这种特征背后的逻辑。个体家庭的概念强调从自身出发的家庭认同观念,并且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构建的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处理模式。个体家庭不同于过去传统的“家庭主义”,其理想图景和现实实践都深受个体化的影响强调个体的立场,也逐步在摆脱父权制的特征。另一方面,个体家庭与西方的个人主义也不同,代际的紧密联结和同样重视亲子主轴又体现了传统在现代的演绎。在方法上,本研究主要通过观察和访谈的方法深入到上海家庭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去,并建构了由个案数、个案类型和访谈深度决定的“个案金字塔阵”。这一“个案金字塔阵”引入了定量研究中“变量”的概念,帮我更好的收集资料,更全面地反映多元的现实,并尽可能的从参与者个体的角度来理解社会。除了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本研究所提出的个体家庭概念对实践生活中更好的理解代际关系,解决家庭内部的冲突矛盾和提出有关家庭政策具有指导性的意义,从一个新的视角展示了日常生活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