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背景及目的: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是在妊娠期妇女相对高发的一种神经系统急性血管性疾病,其病因繁多,少数患者病因不能明确,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缺乏典型性、规律性,并且缺少诊断流程,所以常给临床医生带来困惑。妊娠期CVST主要是因为脑静脉回流不畅和脑脊液吸收不良,导致颅内压增加,并出现相应的局灶性症状,因发病原因不同和受累部位的差异,临床表现差别较大,经常被误诊为病毒性脑炎、脑膜脑炎、偏头痛、脑血管病等,从而导致错误的治疗。妊娠期CVST早期治疗会使死亡率显著下降,尤其是在病情进展较快,病人很快昏迷时,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因此,早期诊断和快速治疗妊娠期CVST是当下神经科医生面临的最重要问题。虽然脑CT,脑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及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均可以发现CVST线索或直接明确诊断CVST患者,但因妊娠期妇女体质的特殊性,多不愿意接受放射性检查。 因此找到一个即廉价又可以做出早期诊断的检验指标成为了当下研究的热点。已经凝结的交联纤维蛋白被纤溶酶溶解后形成D--:聚体,D-二聚体增高可见于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亢进或者高凝状态、溶栓治疗等。本研究主要目的观察D-二聚体在妊娠期CVST患者的表达,探讨其在妊娠期CVST患者的诊断意义。2.资料和方法:本研究收集自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以来在北京宣武医院,枣庄市妇幼保健院及枣庄市市立医院住院且病案资料完备的52例妊娠期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早期妊娠12例,中期妊娠19例,晚期妊娠21例,对52例妊娠期CVST患者的D-二聚体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D-二聚体在不同年龄段,起病不同时期,发病不同部位及不同妊娠时期的数值变化。所有资料均使用Excel建立分析数据库,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实验数据均用X2检验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52例妊娠CVST病人各年龄阶段组间比较D-二聚体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2.妊娠期CVST病人分别检测起病“急性期(<5天)”, “亚急性期(5-15天)”,“慢性期(>16天)”各阶段的D-二聚体水平阳性率分别为:100%、91.30%、62.50%,急性期D-二聚体含量集中在1000—2000ug/L与≥2000ug/L,亚急性期集中在500-1000ug/L与1000—2000ug/L,而在慢性期D-二聚体含量集中在<500ug/L与500-1000ug/L3.娠期CVST按累计部位分组,各组D-二聚体值进行比较,上矢状窦与下矢状窦无显著差异(P>0.05),D-二聚体值多在1000-2000ug/L分布,阳性率分别为88.89%、71.42%。而横窦、乙状窦型及多部位受累型与上述两型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D-二聚体值多分布在1000-2000ug/L与)2000ug/L之间,阳性率分95.23%和92.86%。4.根据妊娠周数可以将妊娠期CVST患者分为早期妊娠、中期妊娠和晚期妊娠,各期CVST患者D-二聚体值进行比较,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早妊娠的CVST患者D-二聚体含量多在500-1000ug/L分布,阳性率为75.00%。而中期妊娠的CVST患者D-二聚体含量多在1000-2000ug/L分布,阳性率为94.73%。晚期妊娠的CVST患者D-二聚体含量多在>2000ug/L分布,阳性率为95.23%结论:1.妊娠期CVST患者的D-二聚体值与患者年龄无明显相关性。2.妊娠期CVST患者在急性期D-二聚体检出阳性率和数值高于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这适合急诊患者及基层医院筛查应用。3.妊娠期CVST累及静脉窦越广泛,血栓面积越大,D-二聚体阳性率越高,D-二聚体值越高。4.妊娠时间越长,胎盘绒毛损伤越多,会导致CVST危险因素增多,D-二聚体含量就越高。5.D-二聚体既可以作为妊娠期CVST患者的重要诊断指标,也可以作为排除妊娠期CVST的筛查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