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高原被公认为是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区,其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受到众多科学家的广泛关注。全新世以来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大致与全球气候变化同步,同时也具有它自身鲜明的特点,如气候波动频繁,内部差异巨大,局部区域特点显著,由东南部到西部具有明显的变化特征等。本文以黄河源区玛多县为研究区域,选择鄂陵湖区、星星海区以及县城北部以退化沼泽滩地为采样地点,通过分析孢粉、有机质、碳酸盐及磁化率变化获得晚全新世以来黄河源区环植被与气候变序列。 表土孢粉分析结果表明表土花粉样品能较好地反映样点周围植被群落特征,可以作为良好的代用指标。主要花粉类型有麻黄科(Ephedraceae)、毛茛科( Ranunculaceae)、唐松草属( Thalictrum)、藜科(Chenopodiaceae)、蒿属(Artemisia)、禾本科(Poaceae)、菊科(Asteraceae)、蓼属(Polygonum)、莎草科(Cyperaceae)、十字花科(Brassicaceae)、菊科(Compositae)、紫菀属(Aster)、蒲公英属(Taraxacum)、荨麻属(Urtica)、百合科(Liliaceae)、伞形科(Umbelliferae)等。其中莎草科具有适中代表性,蒿属、藜科具有超代表性,禾本科具有低代表性。 古气候代用指标分析结果显示黄河源区过去1900年大致经历了干冷-湿冷-暖湿-干冷四个阶段,主要植被为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两大类,鄂陵湖区由高寒草原转向高寒草甸,星星海区主要为高寒草甸景观,县城北区由高寒沼泽草甸转向高寒草甸,植被分布水平植被带和垂直植被带特征明显。1900年来整体气候干燥寒冷,公元1000年后气候季风由弱变强,干旱程度有所缓解。公元1440后季风由强变弱,气候转向干冷。期间出现四次湿润期:公元383前后,公元1070前后,公元1241-1380,以及公元16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