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荀子的天人观是其哲学思想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他在继承各家天人哲学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独具特色的、有进步意义的天人观。荀子的天人观是有·定的理论渊源的:从原始文明的“三皇五帝”时期的人文底蕴开始,再到殷商时期的宗教崇拜,再到西周时期的以敬德保民为核心的天人哲学,这些都是天人哲学的发端。到了先秦时期,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儒、墨、道家的天人关系在先前的基础上也有所突破,人文精神助推了天人哲学的发展。荀子的天人哲学正是对前人的思想有所扬弃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的-套天人观。荀子天人观的逻辑起点就是天道自然,他指出天道乃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在变幻无常的大自然中,乃是有阴阳二气的互动在推动发展,而不是由人的意志而转移。荀子以此为论证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并区分了天职与人职。但是荀子认为,仅仅“明于天人之分”是不够的,还要在此基础上将天人相统,也就是要“制天命而用之”,切莫“错人而思天”。在制天命而用之的基础上实现天人相统也需要一套具有现实意义的、有阶可历的、有矩可行的具体方案,这种方案也就是礼。礼在处理天人关系的时候具有“养”、“别”、“和”的作用,而人们也需要积学而至知礼之境。人们在处理礼与仁、礼与乐、礼与法的关系的时候,就会慢慢实现天人合一之境,天人也就逐渐相统。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化性起伪使自己趋向于善,其中,君子作为一个重要的三体理顺天地,礼的作用也就大大凸显出来了。荀子的天人观有着一定的价值意蕴,其中的部分思想致力于个体自我完善的道德价值,包括“虚壹而静以解蔽”的道德认识论,“治通”、“和节”、“雅”的道德修养论,以及追求“道德之极”的理想境界论。其次,荀子的天人观也展现出实现和谐社会秩序的价值诉求,提出“明分使群”与“群居和一”的社会观、“民富国强”和“以政裕民”的经济观以及“以礼导欲”而非“去欲寡欲”的育民观。再次,荀子也倡导一种天人合一的生态价值论,这不仅在古代历史的长河中有重要的价值,它在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中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