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半岛红树林区弹涂鱼类种群生物学特征与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来源 :广东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zkinch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于2016年期间按月从我国雷州半岛东岸(湛江东海岛、雷州附城镇)和半岛西岸(遂溪下六镇、廉江高桥镇)红树林区采集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317尾和弹涂鱼(Periophthalmus modestus)361尾,比较分析种群生物学特征(生长特性、年龄结构、性腺发育、种群繁殖力、雌雄比等)。采用现代分子标记技术(线粒体D-loop序列)探讨其群体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结果如下:1大弹涂鱼群体年龄结构简单,0龄组所占比重最大(44.16%),半岛西岸群体平均年龄(0.5072)低于半岛东岸的平均年龄(1.4219),表现出低龄化。不同区域间种群繁殖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半岛东岸绝对繁殖力平均值(10 916粒)明显高于半岛西岸群体的绝对繁殖力(3 286粒)。半岛东西两岸群体间的鱼类丰满系数和卵径大小差异较小。研究表明,大弹涂鱼为一次性产卵类型的鱼类,性成熟早(雌鱼性成熟最小生物学体长为74mm),雌雄比1.2:1,每年4~6月为繁殖盛期,浮游期幼体数量大,其群体表现出r型选择,以应对外界巨大的捕捞压力和环境改变。2同大弹涂鱼处于不同生态位的弹涂鱼,其群体以0龄组和1龄组为主,生长系数高,群体数量大。半岛东岸平均绝对繁殖力(2 128粒)低于半岛西岸平均绝对繁殖力(3 252粒),半岛东西两岸群体间的丰满系数和卵径大小同样差异较小。弹涂鱼的绝对繁殖力和卵径大小明显小于大弹涂鱼的绝对繁殖力和卵径大小,但其种群结构和群体丰度明显高于大弹涂鱼。研究表明,弹涂鱼为多批次产卵类型的鱼类,雌雄比高达2:1,繁殖期长,寿命短,显现出r型选择,以应对破碎化的栖息环境与其它生物的捕食。3群体遗传结构差异是种群遗传多样性的一种重要体现,在一定程度上能揭示物种遗传变异和进化情况,有利于了解种群繁殖力与栖息环境间的联系。大弹涂鱼线粒体D-loop全序列存在序列长度多态性(以130bp重复单元插入和缺失),各群体间表现出高度的单倍型多样性(Hd=0.979~1.000)和核苷酸多样性(π=0.00998~0.01299)。半岛东西两岸各群体间基因交流频繁(Nm>4),分化指数Snn较小,FST值在0~0.05间,未出现遗传分化,与聚类分析、最小跨度单倍型网络关系图结果相一致。由核苷酸配对分布图和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显示,大弹涂鱼群体符合群体扩张模型在第四纪更新世晚期(0.102~0.026百万年前)经历过群体扩张,说明在面对较大捕捞压力时,扩大浮游期幼体数量,以维持群体的遗传结构和种群数量。4为更好的揭示弹涂鱼的群体遗传分化特征,对同为弹涂鱼属(Periophthalmus)的弹涂鱼和大鳍弹涂鱼(P.magnuspinnatus)进行比较分析。分析揭示出弹涂鱼具有高度的单倍型多样性(Hd=0.9999)和核苷酸多样性(π=0.2032),而大鳍弹涂鱼表现出较高Hd(Hd=0.978)和低度π(π=0.00707)。半岛东西海岸的弹涂鱼群体间基因交流频繁(N m>4),而大鳍弹涂鱼在半岛东西两岸间基因交流较少(Nm<1),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弹涂鱼曾经历过群体扩张事件(约为0.205~0.018百万年前),处于第四纪更新世晚期,初步表明处于不同生态位的弹涂鱼类具有不同的遗传属性,以适应不同的栖息环境。
其他文献
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是当前世界上三大养殖虾类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对虾养殖种类之一。由于对其繁殖与成熟的许多机理仍然不是十分清楚,目前仍采用眼柄切除技术催熟雌虾。
为了探求免疫增强剂的投喂方式对于凡纳滨对虾生长和免疫力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个对比连续投喂β-葡聚糖和甘草酸、间隔投喂β-葡聚糖(包括7天投喂含有β-葡聚糖的饲料7天投喂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