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翻译理论认为,翻译应该要准确、忠实地传达原文,即要遵循“信”的原则。但由于不同国家的语言、思维方式和文化都存在着差异,所以想要实现两种语言之间的完全对等几乎是不可能的。为了使原语与目标语文化融合,译者往往会进行有意的改写、替换和删减,从而产生了有意误译。在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越来越注重非文本因素对翻译的影响,即所谓的“文化转向”。其代表人物安德烈·勒菲弗尔提出的操纵理论为有意误译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著名长篇小说《月亮与六便士》自出版以来受到各国读者的追捧,小说的中译本也由不同译者诠释进行了多次出版,其中李继宏的译本通俗易懂,备注详尽,广受好评。笔者在将李继宏译本与原文对照阅读的过程中,发现其译本中存在很多的有意误译。本文结合操纵理论,对李继宏中译本的有意误译进行个案研究,探究操纵理论三要素,即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是如何操纵有意误译的。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方法及论文结构;第二章对误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月亮与六便士》的译本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评述;第三章对误译的定义、分类和必要性做了详细的阐述;第四章概述了研究的理论框架,即操纵理论及其主要操纵三要素——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第五章从操纵理论出发,分析了有意误译在小说《月亮与六便士》译本的具体表现;第六章对全文做出总结并指出研究的不足。本文通过研究发现,李继宏译本中的有意误译是在操纵理论三要素操纵下的改写。在意识形态方面,主要表现为译者受到中国社会文化和政治意识形态的制约而采取了有意的改写;在诗学方面,译者主要是受到中文语言风格和表达习惯的影响,在翻译时尽量贴合中文语言结构;在赞助人方面,由于受到赞助人的需求和目的的操纵,译者用词有意贴近年轻人的语言表达习惯。通过具体译例的分析,发现这些有意误译是合理且具有积极意义的,希望研究为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