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杠板归药材为多年生蔓生草本蓼科蓼属植物杠板归(Polygonum perfoliatum L.)的干燥地上部分,传统上主要用于妇科炎症的治疗,疗效显著,抗化学性肝损伤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功能,但是,其发挥功效的具体过程和分子机制均不清楚。本论文在中医五行学说及脏腑理论指导下,选择小鼠肾、肝、心三个重要器官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四氯化碳诱导的化学性肝损伤小鼠模型。结合现代药理学技术,进行系统的杠板归抗化学性肝损伤药效学过程评价研究,充分弄清其发挥功效的具体过程。并基于传统靶标和脂质组学技术对杠板归抗化学性肝损伤作用机制进行研究,阐明杠板归抗化学性肝损伤的分子作用机制,为科学认识杠板归药材提供科技支撑。杠板归抗化学性肝损伤药效学过程评价研究采用KM雄性小鼠每3天腹腔注射1次4%四氯化碳橄榄油溶液进行肝损伤造模,造模一直持续至实验结束。造模2周后,阳性组和给药组分别按10 ml·kg-1灌胃体积每3天1次灌胃联苯双酯悬浮液和杠板归醇提物混悬液。空白组腹腔注射、灌胃和模型组灌胃采用等体积生理盐水替代。分别在给药1周后、2周后、3周后、4周后,以小鼠体重、脏器指数、血清AST、ALT、LDH活性和BUN含量为指标,并对肝、心、肾组织病理形态进行观测,以此对杠板归抗化学性肝损伤药效学过程进行评价,并揭示肝脏对其上下游器官——心脏和肾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杠板归提取物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肝细胞的损伤,减少肝酶的释放,显著降低CCl4肝损伤小鼠肝酶活性,减轻肝组织的病理损伤,表现出显著的肝保护作用。随着杠板归醇提物给药时间增加,CCl4对小鼠肝脏的损伤程度轻微加重,未见大幅度增加,这可能与造模注射时间间隔和小鼠自愈能力有关。对比不同给药时间节点的杠板归给药组发现,随着给药时间增加,杠板归对化学性肝损伤小鼠保护能力加强,其药效大致与杠板归给药时间呈正相关。药效过程为杠板归给药1周后开始有调节趋势,但尚未发生显著性改善;显著性改善肝损伤的药效发挥时长为给药2周;给药3周时杠板归护肝作用达到一个较好的水平;给药4周时杠板归药效较给药3周没有显著提升,药效趋于稳定,仍然维持在较好水平。心脏和肾脏作为肝脏的上下游器官也受肝损伤的影响,受影响情况与肝损伤严重程度和损伤时间有关,模型组小鼠心脏和肾脏在给药2周后才发现明显损伤,阳性组和给药组小鼠可能由于对肝损伤的保护和治疗使肝损伤维持在一定水平,并未持续加重,因而使阳性组和给药组小鼠心脏和肾脏并未严重受损。基于传统靶标的杠板归抗化学性肝损伤作用机制研究以上述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试剂盒测定不同时间节点小鼠肝脏中SOD、GPS-Px活性和MDA含量。结果表明,杠板归醇提物对化学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机制与提高抗氧化系统活性、降低脂质过氧化产物的产生密切相关,杠板归给药2周后,给药组小鼠肝脏中MDA含量显著降低,SOD和GPS-Px活性显著增强,在给药3周后护肝作用达到最佳,给药4周护肝作用趋于稳定。基于脂质组学的杠板归抗化学性肝损伤作用机制研究采用UPLC-Orbitrap/MS技术对上述实验动物不同时间节点小鼠肝、血、心、肾中脂质含量情况进行检测。研究结果表明,化学性肝损伤主要与甘油磷酯代谢紊乱有关,其次还受鞘酯代谢和甘油酯代谢影响。通过对杠板归给药4周时,杠板归给药组对空白组与模型组的显著性差异脂质分子的调节情况进行研究,发现经杠板归给药后,给药组大部分脂质呈现出向正常水平转变的趋势。化学性肝损伤机制主要与甘油磷脂代谢有关。选用给药疗效良好且稳定的给药4周脂质数据进行杠板归抗化学性肝损伤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空白组和模型组小鼠肝脏中89种脂质分子表达量水平有明显变化。经杠板归给药后,PC(18:0/20:3)、Cer(d18:2/16:0)、PE(18:2/22:6)、PE(19:0/22:6)、CL(18:2/18:2/18:2/18:2)、PI(19:0/20:4)、PIP(54:6)和SM(d41:1)8种脂质分子含量较模型组显著改善(P<0.05)。结果表明,杠板归提取物能有效改善化学性肝损伤,显著改善化学性肝损伤小鼠肝脏脂质代谢异常,尤其是对甘油磷脂代谢的改善作用更明显。因此,推测甘油磷脂代谢通路相关酶活性的调节可能是其作用机制,其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通过对给药4周小鼠肝脏、血清、心脏和肾脏的显著性差异脂质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发现了3种共同的代谢途径。其中,代谢途径的影响值Impact>0.1的只有甘油磷酯代谢。因此,肝脏上下游器官(心脏和肾脏)可能是由于肝脏甘油磷脂代谢异常,信号分子通过血液传递到心脏和肾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脏和肾脏的甘油磷脂代谢,使其代谢紊乱。所以这可能就是肝损伤后,心脏和肾脏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药物干预改善肝损伤后心脏和肾脏也相应得到保护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