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十二烷基磺酸钠—琼脂糖凝胶(Sodium dodecyl sulphat-agarose gelelectrophoresis,SDS-AGE)非浓缩尿蛋白电泳在肾小球及肾小管间质损伤中的意义,评估SDS-AGE非浓缩尿蛋白电泳分型的特征在肾脏疾病的诊断、进展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2012年1月-2013年2月于我院肾内科住院的242例肾脏病患者,对以上患者均行SDS—-AGE非浓缩尿蛋白电泳、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等检测。比较分析SDS-AG非浓缩尿蛋白电泳分型在不同肾脏疾病中的特点及其在肾小球、肾小管间质损伤中的意义。
结果:
对纳入统计分析的44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85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44例糖尿病肾病患者、16例高血压肾病患者(因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等其他患者样本量较少未纳入该项统计分析),根据SDS-AGE非浓缩尿蛋白电泳结果分为单纯性蛋白尿、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混合性蛋白尿、四种类型,其中肾病综合征上述蛋白尿类型的所占百分比分别为:2.3%、59.1%、2.3%、36.4%,慢性肾小球肾炎分别为:21.2%、35.3%、10.6%、32.9%,糖尿病肾病分别为:9.1%、15.9%、2.3%、72.7%,高血压肾病分别为:25.0%、18.8%、12.5%、43.8%。结果表明不同肾脏疾病就其疾病的特点表现出不同的尿蛋白谱带(P<0.01)。对242例纳入研究的肾脏病患者的SDS-AGE非浓缩尿蛋白电泳分型与肾功能损害情况进行比较,发现肾小球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混合性蛋白尿、单纯性蛋白尿患者中肾功能异常的比例分别为16.7%、、63.0%、、63.2%、20.7%。四种蛋白尿类型不同,患者的总体肾功能损害率不同(P<0.01),进一步应用Bonferroni检验水准调整法对其进行肾功能损害率的两两比较发现,混合性蛋白尿患者的肾功能损害率最高(63.2%),肾小管性蛋白尿次之(63.0%),两者肾功能损害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单纯性蛋白尿患者中肾功能损害率(20.7%)稍高于肾小球性蛋白尿(16.7%),但两者肾功能损害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但混合性蛋白尿、肾小管性蛋白尿与肾小球性蛋白尿、单纯性蛋白尿患者的肾功能损害率相比明显增高(P<0.001),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对不同种类型蛋白尿的24h尿蛋白定量的比较中发现,肾小管性蛋白尿与肾小球性蛋白尿、混合性蛋白尿、单纯性蛋白尿比较差异显著,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单纯性蛋白尿与肾小球性蛋白尿、混合性蛋白尿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肾小球性蛋白尿和混合性蛋白尿相比,无差异(P=0.316)。在对不同肾功能的24h尿蛋白定量的比较中,我们发现,不论肾功能正常与否、肾功能损害程度如何,其24h尿蛋白定量相比差异无统计意义(F=1.573,P=0.171)。
结论:
1.引起肾脏损伤的原发病不同尿蛋白的组成成分不同;
2.低分子量、混合性尿蛋白与肾脏疾病的发展及预后可能有关,而尿蛋白量的多少与肾脏病变程度无明显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