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明驯鹿狂蝇蛆病的发病规律并进行有效防治。对829只驯鹿进行了感染率、感染强度、寄生部位、致病作用及危害的详细调查。结果表明:其感染率为92.0%,平均感染强度为16.26条/只,此时段的驯鹿狂蝇蛆主要寄生于驯鹿的鼻腔、咽喉及鼻、咽的交接部。为探明驯鹿狂蝇的生活习性,将采集到的驯鹿狂蝇三期幼虫分别在室内、外进行人工羽化试验。结果表明:室内人工羽化幼虫于6-7月在温度为13-31℃,空气相对湿度为42-83%的条件下羽化时间为31天;室外人工羽化在地面温度为12-49℃,地表温度为13-29℃,空气相对湿度为41-89%的条件下羽化时间为28天。为探讨驯鹿狂蝇蛆病与机体氧自由基代谢的关系,采用极谱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驯鹿的血清中的微量元素硒(Se)、锌(Zn)及铜(Cu)的含量进行了测定,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血清中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终末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病区组血清Se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Zn 、Cu含量差异不显著;病区组血清GSH-PX活性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病区组血清SOD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病区组血清CuZn-SO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CAT活性差异不显著;病区组血清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病鹿机体产生大量氧自由基,导致抗氧化能力降低,引发脂质过氧化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