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政府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额逐渐增加,有关环境保护政策制度的出台逐渐密集,资源环境的保护工作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国家环境管理重要监督手段的资源环境审计也就越来越受重视。与此同时,新形势下国家审计被赋予了服务于国家治理的新定位和实现审计全覆盖等新要求。但目前,资源环境审计仍存在着审计时间短、任务重、审计资源有限等诸多限制因素,使得资源环境审计的有效开展面临局限,进而导致资源环境审计与新形势下国家的新要求存在一定的矛盾。而在大数据背景下,丰富多样的数据资源、快捷方便的数据采集方式、灵活先进的分析技术手段和远程实时的动态监测为缓解这一矛盾,促进资源环境审计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因此,论文选择环渤海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审计这一综合性资源环境审计项目作为分析案例,探索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资源环境审计中,充分利用数据资源、提升资源环境审计质量、实现审计全覆盖,更好的发挥资源环境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论文通过对国内外关于资源环境审计和大数据运用于审计的研究现状进行研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现代系统论、Benford定律为理论基础,探讨了资源环境审计的内涵、内容、特征以及大数据背景下资源环境审计的积极效应,探索了大数据背景下资源环境审计的实施路径。同时,通过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剖析,得出了案例中存在的亮点和不足,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大数据背景下环渤海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审计应该拓展审计视域;实行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结合组织模式;加强审计中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探索实施在线跟踪审计;提供全面审计报告和实时审计报告,希望可以借此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成本效益、实现审计全覆盖目标、推动完善环境数据资源进而优化环渤海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审计。最后,论文从三个方面:加快建设资源环境审计大数据中心、确保资源环境审计数据安全、建立完善与大数据审计相关法律法规,给出了在大数据背景下开展资源环境审计工作需要的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