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甫一生游历过许多地方,他的诗作中与旅途有关的诗也占很大比例,杜甫的游历以困居长安(天宝六载)为界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给人印象深刻的多是杜甫后期的沉郁顿挫的诗歌,但研究前期的较少。不同于后期杜甫的颠沛流离,前期的杜甫青春年少,未经坎坷,主动地去交游,游历过吴越、齐赵、宋中等多地并再游齐赵,结交了许多朋友,意气风发,可称为“壮游”。本文探究杜甫早期的游历和诗歌,是从杜甫早期留存下来的二十余首诗作结合后期诗作对这段时期的回忆相结合来研究的。须知,吴越、齐赵、宋中、齐鲁等地,都是当时著名的“唐诗之路”。第一部分主要探讨杜甫青年时期能够畅游多地的可能性,包括当时的社会风俗、杜甫的家庭情况与他的思想基础。第二部分则集中研究杜甫早期游历时期所作诗歌,探讨杜甫当时的思想之多元化、取材之广阔,从中能看出日后杜甫诗歌的一些履迹。第三部分是从早期诗歌结合后期诗歌中,寻找杜甫早期游历时结交的友人,这是他游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探讨早期的游历给杜甫带来了哪些影响。第四部分比较杜甫早期诗歌与中后期诗歌的异同,在思想上面有继承也有变化。杜甫早期的游历和诗歌创作,对他的中后期无疑有深远巨大的影响。我们看任何一个诗人都不能孤立、割裂地去看待他。从诗歌创作来看,杜甫早年的诗虽然艺术水平不如中后期,但前期的练习和积累是必不可少的,从没有人可以一步飞跃成大诗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类心理活动具有三种基本形式:知、情、意。心理活动具有稳定和一贯性,必须重视早期对后期的作用。“知”指的是认知和观念,杜甫早年的家庭状况和个人的思想观念给了他旺盛茁壮的生命力,也给了他强大的自信,而壮游期间他遇到的众多友人与游览过的诸多景观,也给了他良好的艺术熏陶,养成了他卓越的艺术品鉴力。在这方面他是个精神上的贵族,这种认知和观念也贯穿了他的一生,即使到了日后穷困潦倒之时,他也不失一个贵族的精神内涵;“情”指的是情感,壮游期间的杜甫有着释放天性的健康成长过程,此时他对世界充满了热情与期盼,与世界为友,而不是愤世嫉俗。这种早年累积的正面情感也是贯穿了始终,哪怕外在环境多么恶劣,他也始终对世界存在温情,从不曾绝望愤恨;“意”指的则是意志。杜甫幼年时期母亲就去世了,后来他的亲人们也先后离世,并且他是孤身一人开始的游历,可以说他的意志在不断的增强。杜甫的一生就是一部抗争史,在不停的与自己、与外界抗争,早年磨炼出来的强大意志无疑在支撑着他,并且影响着他的选择。比如他曾经在患难中偏向佛道,但最终仍是坚定回归儒家,哪怕这条路艰难险阻,仍是初心不改。需要注意的是,杜甫早期的壮游,其影响已经远远超越了诗歌本身,关系到“社会进步”。日本著名汉学家吉川幸次郎通过比较杜甫与俳句诗人松尾芭蕉漫游的异同,总结出杜甫游历的“划时代”意义:“在中国社会进步的里程中,有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他就是杜甫。”(吉川幸次郎撰,高桥和巳编,蔡清泉、陈顺智、徐少舟译:《中国诗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