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时序模型的统计模式识别在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应用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superd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关于结构损伤不确定性方法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相关学者的关注,其中基于概率论统计分析理论框架的损伤识别方法非常有发展前景,值得深入研究。本文正是基于概率论统计分析原理,结合统计模式识别和时序模型,利用结构时程响应展开对结构损伤的识别研究。在统计模式识别的框架内,提取结构加速度数据并建立时序模型,再利用模型参数构造损伤敏感特征指标和损伤程度因子,然后通过统计判别实现对结构损伤的识别。本文通过数值算例和标准损伤试验对所提方法和指标适用性进行验证,结果证明该方法和指标具有良好的损伤识别、损伤定位和损伤程度度量的能力,且具有一定的抗噪能力。主要完成的工作包括:(1)明确建立时序模型的步骤,分析选取合适的时序模型,并确定参数估计、模型定阶和模型残差检验的方法。经研究表明,模型系数和结构特性有密切联系,能够指征结构固有特性变化,因而根据模型参数提出两种损伤敏感指标。同时,为了有效度量损伤程度,根据损伤敏感指标构造损伤程度因子。(2)建立数值模拟算例,通过所得的加速度时程数据,具体分析结构损伤识别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如模型的选取、模型阶数的确定和样本长度的确定以及数据段样本重合率等,并讨论了这些因素对最终识别结果的影响。之后结合具体数值模拟工况,比较了两种损伤敏感指标和损伤程度因子的识别损伤的能力,并检验了损伤敏感指标对噪声的鲁棒性。(3)应用标准损伤试验,结合具体试验工况检验损伤敏感指标判别损伤的能力和损伤程度因子度量损伤、定位损伤的效果。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分析比较所提指标对不同来源损伤的敏感性以及对双损伤的识别能力,从而为所提算法和指标应用于工程实际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通过收集大量的土工试验数据,对昆明市南市区淤泥质土压缩系数与物理指标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给出相应的数学回归方程式和相关系数,根据结果,指出压缩系数与孔隙比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编撰的《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简称《手册》)在国际教育技术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是2008年发行的第三版和201
唐宋变革论深刻影响并推进了20世纪的唐宋史研究。关于唐宋变革的原因,学者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多个角度进行了阐述。林文勋先生则突出了商品经济的作用,他将商品
司法解释在我国的法制实践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关于司法解释的权限、解释方法等问题,学术界尚无统一观点。本文作者拟就此问题展开论述,对我国的司法解释制度提出一些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交通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城市轨道交通由于其运量大、速度快、准时准点、安全性高等特点成为城市缓和与改善交通紧张的优先选择
针对过采空区井由于钻遇"三带"(冒落带、裂隙带、弯曲下沉带)而带来的一系列固井问题(施工前准备不足、施工中控制不准、施工后补救不当等程序问题,以及水泥替浆计算不准和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