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我国股票市场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国民经济的占据着日益重要的地位,对我国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特别是伴随着2005年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的全面推进,我国的股票市场完成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股票价格指数节节攀升,成交量巨幅放大,居民资产结构中股票份额持续增加,货币市场与股票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股票市场作为国民经济“晴雨表”的作用日益增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步显现。股票市场规模和结构的不断变化影响着货币供给和需求,影响着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货币政策工具,传统的货币政策目标与操作体系及其传导机制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提高我国宏观调控的水平和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以维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和稳定,具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对货币政策的股票市场传导机制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具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货币政策如何传导到股票市场,第二阶段,货币政策如何由股票市场传导到实体经济。在此基础上,用Eviews5.0软件对我国股改后的数据做了实证分析,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由利率、货币供应量途径传导到股票市场的和股票市场影响实体经济的消费和投资效应,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从结构上看,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包括阐述本文的选题意义和背景、国内外文献综述和文章的结构安排、思路以及创新与不足。第二章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股票市场传导机制理论框架进行了梳理,重点介绍了货币政策传导到股票市场的利率渠道、货币供应量渠道以及货币政策由股票市场传导到实体经济的消费效应和投资效应。第三章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演变过程和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和分析概括,使下一章的实证分析可以更好地结合国情。第四章是对我国货币政策股票市场传导机制的实证研究。本部分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途径实证分析,主要包括货币供应量和利率途径的实证分析;第二阶段是股票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途径实证分析,主要包括消费途径和投资途径的实证分析。数据样本范围是股权分置改革元年2005年1月—2010年12月的月度数据。第一阶段实证分析的结论是EG协整检验表明广义货币供应量与股票流通市值存在协整关系和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全国同业拆借利率与股票流通市值不存在协整关系和Granger因果关系。而基于VAR系统的Johanson协整检验表明了股票市场流通市值、货币供应量以及同业拆借利率三者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其中,股票流通市值与货币供应量存在正向关系,与同业拆借利率存在负向关系,并且货币供应量对股票市场的影响要大于同业拆借利率的影响。第二阶段实证分析结论是EG协整检验表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股票市场流通市值不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股票市场流通市值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并且两者之间存在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而基于VAR系统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和方差分解可以看出,股票市场流通市值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度,相比于金融机构信贷来说还比较低。这表明了商业银行体系主导的信贷传导机制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依然占据着首要的位置。第五章根据前述章节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结论,结合我国国情,尝试性地提出了提高和完善我国货币政策股票市场传导机制的若干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