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BLM诱导肺纤维化模型与鉴定目的:建立博莱霉素(BLM)诱导的肺纤维化(pulmonary fibrosis,PF)小鼠模型,为采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治疗PF模型做前期准备。方法: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PBS(空白对照组)、BLM(模型组)2组,每组18只。腹腔注射10%水合氯醛麻醉后,行气管滴注术,PBS组、BLM组分别给予50μl PBS和50 BLM (5mg/kg)。分别在第7d、14d、21d处死小鼠并收集肺组织标本。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损伤并进行评分、Masson染色观察肺组织中胶原沉积并进行评分、羟脯氨酸(HYP)检测肺组织中胶原含量。结果:经气管滴注BLM7d、14d、21d后,BLM与PBS相比较,体重和生存率明显下降,H&E染色病理结果表现为由初期肺泡炎症和中后期纤维化程度逐渐加重;Masson染色可见随着时间变化肺组织出现条状或者片状蓝色胶原聚集;HYP检测显示肺部胶原含量逐渐升高,尤其是在21d后,两组差异最大且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气管滴注给予BLM 21天后,可以建立稳定的肺纤维化鼠模型。第二部分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肺纤维化模型的治疗作用目的:确定采用HUC-MSCs治疗PF模型的最佳时间点,研究HUC-MSCs对PF模型的保护作用,探讨其作用可能存在的分子机制。方法: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PBS+PBS(空白对照组),PBS+HUC-MSCs(干细胞对照组),BLM+PBS(模型组),BLM+HUC-MSCs(干细胞治疗组)4组,每组10只。腹腔注射麻醉后行气管滴注术,PBS+PBS组、PBS+HUC-MSCs组和BLM+PBS、 BLM+HUC-MSCs分别滴注50μl PBS和50μl BLM (5mg/kg),分别在1h、12h、24h三个时间点后PBS+HUC-MSCs组和BLM+HUC-MSCs组经气管滴入80μl HUC-MSCs悬浊液(1×106/只),PBS+PBS组、BLM+PBS组气管滴入PBS(80μl/只),在给予HUC-MSCs后的第21天收集肺组织标本,用H&E及Masson染色观察肺组织中肺泡炎症及胶原改变与评分,以确定最佳给予细胞时间点;重新建模分组,方法及分组情况同前,在最佳时间点给予HUC-MSCs/PBS,在21天时收集肺组织及BALF液,用H&E及Masson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与评分,用ELISA方法检测各组BALF液中HYP、TGF-β1、TNF-α、IFN-γ、IL-1p蛋白表达,并用CM-Di染料标记HUC-MSCs,观察其在肺组织中分布与迁移情况。结果:H&E及Masson染色病理结果显示:气管滴入BLM后分别在1h、12h、24h给予HUC-MSCs治疗后,与PF组相比,治疗组肺泡炎症及胶原沉积均明显减轻,且BLM滴入1h后立即给予HUC-MSCs治疗效果最佳;同时,模型组相比,立即给予HUC-MSCs治疗组可降低小鼠的死亡、恢复体重减轻与缺氧等临床表现,H&E染色观察肺泡炎症及出血减轻,Masson染色显示胶原沉积减少,ELISA方法检测到HYP、TGF-β1、TNF-α、IL-1β明显降低而IFN-y升高。CM-Dil示踪结果显示:其可高效率的标记HUC-MSCs.气管滴注CM-Dil标记的HUC-MSCs后,分别在1h、24h、7d、14d、21d均可在肺组织中观察到HUC-MSCs分布,且HUC-MSCs并未分化为肺泡Ⅱ型细胞的特异性蛋白SP-C和上皮细胞黏钙蛋白E-cadherin。结论:HUC-MSCs可以改善PF小鼠模型肺组织损伤及胶原沉积程度,对PF小鼠具有保护作用,且越早给予HUC-MSCs细胞治疗效果越好,其可能与旁分泌细胞因子、转化为类上皮细胞等因素发挥作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