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制备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支架并利用其对神经轴突生长的引导作用,联合细胞外ATP对神经轴突生长的诱导作用和延缓失神经支配骨骼肌萎缩作用,修复大鼠坐骨神经10mm缺损,研究该联合方法修复神经缺损的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材大鼠的双侧坐骨神经,采用TritonX-100与脱氧胆酸钠序贯脱细胞处理、降低其免疫原性,制备成仅有细胞外组织的同种异体神经支架;将SD大鼠64只,随机分4组,每组16只;分别是实验组(Group A)、自体神经移植组(Group B)、空白组(Group C)、正常组(Group D),前三组做成右侧坐骨神经缺损模型后分别如下处理:A组:用脱细胞异体神经桥接坐骨神经缺损,术后右侧腓肠肌注射ATP;B组:用自体坐骨神经原位桥接坐骨神经缺损;C组:做成动物模型后缝合皮肤。术后3个月、6个月做足印实验,计算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电生理检测计算坐骨神经传导速度(NCV)、甲苯氨蓝染色检查,计算神经轴突平均面积和密度、透射电镜观察再生神经超微细结构、测定肌湿重、乙酰胆碱酯酶(AchE)染色观察运动终板(MEP)形态变化。结果:大体观察:手术的三组大鼠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右后足失神经性营养不良改变,以C组明显,A组和B组相似。术后三个月和六个月,A组和B组有部分功能恢复,且两组6个月时恢复效果好于3个月,但仍差于D组;C组于3个月和6个月均无可视性功能恢复。A组与B组再生神经外观与正常神经组织相似;C组无神经或其它组织相连。坐骨神经功能指数与腓肠肌湿重:不论是术后3个月还是6个月,A、B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均好于C组而差于D组,且6个月时好于3个月;A组再生神经有髓神经纤维轴突的密度不及B组,与D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A组有髓神经纤维轴突的面积大于B组,小于D组;3个月时B组坐骨神经传导速度(NCV)大于A组,小于D组;6个月时A、B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均小于D组;空白对照组无神经再生证据。结论:1、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支架可以引导神经轴突的再生,不引起明显的排斥反应;2、ATP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骨骼肌萎缩的过程;3、修复周围神经缺损宜采用联合方法;综合考虑,去细胞同种异体周围神经支架引导与细胞外ATP诱导联合移植可能成为修复神经缺损的备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