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关语是利用一个词的不同意义或两个不同意义的词的相同或相似发音造成一箭双雕、声东击西的效果。双关语,作为一种体现文化和语言特征的修辞方式,在翻译时,往往失去双关语的形式和效果。双关语的翻译中有少量的例证说明,当原文直接翻译成译文时,会出现一个相应的双关语,这只是由于在原文和译文当中出现了发音或词义方面的偶合现象。在许多情况下,双关语的翻译中其言内意义难以传达。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准确传达双关语的意义和语境效果便很值得研究。本文尝试运用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研究英语双关语的汉译问题。文章分四个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双关语的定义、分类、特征和主要功能,并从文化方面探讨了中英双关语的不同。其中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是双关语翻译的主要困难所在。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关联理论的主要概念,着重分析关联理论对翻译的指导意义。其中明示刺激交际、最佳关联、关联原则、关联度、语境效果和认知努力是本文分析需要运用的几个概念。第三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根据关联理论,话语都是具有关联的,话语的理解过程就是寻找最佳关联的过程。话语是否具有语境效果是关联的必需条件和足够条件。因此,检验双关语翻译的重要依据是是否取得最佳语境效果。本章首先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分析译者的翻译过程,即译者在翻译双关语的过程中如何以理论关联理论为指导进行推理,如何据关联原则进行明示并在此基础上概括总结双关语的翻译策略。进而着重分析由于语言文化差异和空缺而导致双关语的不可译现象,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探讨了不同的补偿策略。第四章对双关语翻译的不同策略特别是补偿策略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实践中几种翻译策略的失败之处,论证几种补偿策略的可行性,从而引发对翻译本质的回顾与反思。最后得出结论:翻译的本质为交际,传统的“忠实”翻译观所导致的逐字翻译和现代的文化翻译观都偏离了翻译方向。应以原作为基础提供具有最佳关联的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