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距离理论框架下的称谓语研究

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21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的研究源于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的现实需要,意在通过分析称谓语的中西差异所折射出的文化差异,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提高异文化环境中的跨文化适应力。本论文以人际距离理论为纲,通过详尽的分类分析、对比和总结,挖掘出中西方称谓语与人际距离的内在渊源和关系,从学术的角度对跨文化交际实践和教学提出指导和建议。本论文由绪论、文献综述、正文三章、结束语、参考文献组成。在正文第一章解释了綦甲福博士的人际距离理论的社会性、符号性和文化性三大属性,并逐一解释其理论构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人际距离的重要功能,即交际功能、调节功能和评价功能。接下来通过分析人际距离的表现形式:非言语层面的体距、体触、副语言,以及言语层面的称谓语和道别语,得出人际距离理论与称谓语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文第二二章是本论文的重点部分,在人际距离理论的基础下,从文化距离、社会距离、心理距离和身体距离几个层面分析称谓语的不同情况并分析其根源所在。称谓语作为人类言语交际中不可忽视的部分,不仅可以引起人们的注意,而且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双方的亲疏关系,社会地位以及一个语言群体的文化习俗。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长达五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使尊卑等距离观念深入人心,反映在称谓语上尤其鲜明。而西方的自由、平等观念也使得其称谓语更显得简单、平易。了解异民族文化的取向体系,反观本文化的取向体系,在两种文化中相互关照提高跨文化能力才是我们外语学习者的真正目的。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需要我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注意文化差异带来的语言差异,真正的跨文化交际者应该不止于语言的表层学习,对于深层次的文化和习俗学习并运用到跨文化交际实践中去。第三章提出了一些对跨文化教学和跨文化交际的现实指导建议,对英专及非英专的所有大学生都应该充分培养其文化意识,不要只专注于字词、语法等表层语言的学习,而应该加重中西文化、习俗方面的深入渗透和正确、全面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这样不只可以将我们的文化不失偏颇的”走出去”,也可以让留学海外的同学快速适应异文化,学成归来,建设祖国。在论文的最后一部分,对整篇论文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指出了本论文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并支出本论文的局限和尚待今后研究的方面。总结本论文,我认为,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是以本文化的经验为基础,在经历异文化环境中的差异过程中,不断思考、提高自身文化认知和适应新文化、新环境的能力。在人际距离理论的强大基础下,对中西的称谓语的对比、分类研究具有理论价值、实践意义和创新尝试。
其他文献
本研究是在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社会互动理论以及二语习得理论框架下,对英语教师课堂行为与学生语言学习情感关系的考察。研究基于这样两个基本认识,首先,认知和情感是语言教学
号称“第五媒体”的手机在通信传播领域中呈现出领跑的发展态势。面对新媒体全球化终端蓬勃的发展潮流,手机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件,人们已经陷入到手机的无线网络中,愈来
目前智能交通广为关注,并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为了缓解交通压力,改善交通状况,越来越多的智能交通相关的系统应运而生。特别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期间预计交通压力会更大,除了增加交通
从工厂实际问题出发,利用传热理论分析影响燃油加热炉炉温下降的主要因素。
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所倡导的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认为,在社会学研究中要把社会事实作为"物"来考察,研究者要摆脱一切主观的偏见和预断,通过客观的观察方法来获得对社会现象的正确
本文基于当前国际、国内外语教学改革趋向,立足于当前小学英语教学设计中存在的目标上重视学科教学而轻情感教育;在教学形式上,重完备的教学程序而轻学生的生命成长;在操作层
目的探究金嗓散结胶囊联合庆大霉素雾化吸入对慢性喉炎疗效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喉炎患者68例,根据就诊先后顺序编号随机分为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早期文本,其中关于人的自由思想的阐释沿着哲学与经济学两条逻辑并行。在哲学视角下,马克思发现了人的类特性是自由的根基
为梳理和记录传统染织工艺的现代嬗变, 以田野调查材料为基础, 研究贵州省舟溪镇染制亮布所需的材料与工具. 当地染制亮布所需的材料与工具, 染液和浆料的准备及反复染、 浆
反诉制度是民事诉讼中一项重要的诉讼制度,其具有合并解决相关纠纷的功能优势。如何充分发挥反诉制度的这一优势以求有效地解决相关之纠纷,各国态度不一。英美法系积极扩张反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