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芭蕾发源于文艺复兴的摇篮——意大利,王公贵族为了炫耀自己的权势以及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力,不惜巨资以及精力相互竞争,相互攀比,从而使得这一时期的芭蕾艺术得到空前的发展,最终将这种民间游戏性质的舞蹈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确定风格、严格规范与技巧的艺术形式。芭蕾基训是在17世纪法国皇家舞蹈学院制定的一系列动作规范和名称,并由当时的国王路易十四指定以博尚为院长等13位专家确立了芭蕾的五个脚位与“外开”原则,沿用至今。从历史的时间表来说,芭蕾舞这门艺术真正在中国艺术舞台上生根、开花、结果,应该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尤其是1954年北京舞蹈学校成立,并在1957年设立了芭蕾舞的教育学科,聘请前苏联专家来校指导教学工作。1984年,作为北京舞蹈学院重点学科的芭蕾舞独立建系后,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加强,一直沿用的俄罗斯教材以及教学大纲逐渐融入了新的内容,借鉴了其他芭蕾学派的教学方法,渐渐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点的芭蕾训练方法,具有中国特色的芭蕾舞教学已经趋于完善。芭蕾是一门“美”的艺术,“开、绷、直、立、轻、准、稳、美”是其共同审美原则及标准,但是在芭蕾基训的每一个动作中如何具体地体现是笔者所要研究的重点。笔者以《芭蕾舞及教学论研究》、《舞蹈美学》、《舞蹈解剖学》这三本书作为主要理论研究指导,在掌握了该书主要方法论的基础上,将芭蕾基训扶把训练与中间训练中的“开、绷、直、立、轻、准、稳、美”特点分别具体的分析,研究其从动作中展现出的“舒展美、延长美、挺拔美、轻盈美、准确美、稳健美、和谐美”,使专业人员能够认识到芭蕾基训动作的“美”与“科学”,使读者更加体会到芭蕾基训动作的“标准”与“和谐”。本文的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芭蕾舞芭蕾基训及其作用,本篇论文主要研究的是芭蕾基训的动作,在文章的第一章介绍芭蕾基训的来源及发展,并分析芭蕾基训对舞者的作用。第二章,芭蕾艺术审美特征及意义。笔者将芭蕾艺术审美特征分为了两个部分,一是美学原则——开、绷、直、立,二是审美标准——轻、准、稳、美,通过对两部分概念的分别介绍,具体分析“舒展美、延长美、挺拔美、轻盈美、准确美、稳健美、和谐美”在芭蕾基训中的意义。第三章,文章的核心部分,芭蕾艺术审美特征在具体动作中的体现。笔者将芭蕾基训动作分为了扶把训练部分和中间训练部分,笔者在扶把训练中又具体分析了芭蕾艺术审美特征在Battement训练、Plie训练以及Rond dejambe训练中的体现,更加明确了如何在科学的单一动作训练中表达出优美的质感。笔者在中间部分中着重分析了舞姿训练中的“准、稳、美”、舞步训练中的“绷、立、准”、旋转动作中的“立、稳、开”以及跳跃动作中的“轻、直、绷”,更加突出动作在美学角度中的训练要领。通过对芭蕾基训具体动作的分析,体会其审美风格,使得舞者能够更加明确芭蕾基训动作的训练价值以及“科学”与“美”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