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支持系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条件,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生命维护系统和从事各种活动所必需的最基本的物质资源。生态安全与国防安全、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等已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构成国家安全、区域安全的重要内容。保持全球及区域性的生态安全、环境安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已成为国际社会和人类的普遍共识。景观生态学方法是研究生态安全的重要手段,基于景观生态学、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的评价理论与方法,广泛应用于生态评价研究之中。山区是区域内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和水源地,研究山区景观生态安全对于恢复山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及整治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景观格局与景观安全格局的对比,分析环境的演变和现状,探讨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并提出研究区生态环境整治的相关对策,力求为山区的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依据,促进山区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本文在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河北山区生态安全与预警调控研究”(编号D2007000267)支持下,将石家庄西部太行山区作为典型区,基于1987年和2000年两期遥感影像数据,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角度出发,确定研究区的源,利用ArcGIS 9.0和ERDAS 8.6等软件以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建立景观的最小累积阻力面。通过分析景观最小累积阻力面阻力值与面积的关系,确定生态安全的缓冲区,进而确定源间联结、辐射道与战略点,判别景观的生态安全格局,划分出生态安全的高度安全区域、过渡区域和低度安全区域。最后利用重心模型,对不同年份的景观安全格局进行时空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高度安全区域的范围缩小381.9149 km2,年际变化-29.3781 km2,区域重心向北偏西移动2.07 km;(2)过渡区域的范围增大60.5418 km2,年际变化4.6571 km2,区域重心向南偏西移动3.99 km;(3)低度安全区域的范围增大321.3731 km2,年际变化24.7210 km2,区域重心向南偏西移动2.31 km。景观格局变化决定景观安全格局的变化,通过对比分析景观格局和景观安全格局的特点,分析得出研究区整体的生态环境正在不断地恶化和遭受污染,虽然政府投入环境整治的力度在逐步加大,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但是经济发展使得人类对资源掠夺和污染没有减少,仍处于逐年加重趋势,需尽快采取必要措施,投入更大的资金、政策、人力和物力,控制环境污染,使得研究区的生态环境逐步好转,最终达到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