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灰结构及流动性关系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CADC1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规模煤气化技术是提高煤炭利用原子经济性,实现高效洁净煤转化的关键基础。气流床气化炉采用较高的反应温度(高于1573K)可实现高碳转化率,同时,煤中矿物质完全熔融,气化炉需采用液态排渣,此时,煤灰的流动性是决定气化炉稳定运行的关键参数,也是气化选配煤的重要判据。通过传统实验手段无法实现原位表征煤灰熔渣的结构和性质,难以从分子层面揭示煤灰的结构和性质,因此流动性的本质及与灰渣微观结构的关系尚不明确。将分子模拟和传统实验结合进行灰化学的研究,可从多尺度探讨高温下煤灰结构和流动性的微观机理,为阐明灰渣流动性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并可丰富灰化学的研究内容。  煤灰组成是影响高温下灰渣流动性的本质因素,本论文采用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多尺度研究煤灰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内在关系。首先以硅酸盐结构主体Si-Al-O二元体系验证分子模拟方法及势函数的可靠性,进而研究了Si-Al-O、Si-Al-Ca-O、Si-Al-Fe-O、Si-Al-Na-O和Si-Al-Ca-Fe-O等体系的结构和流动性,从径向分布函数、氧键结构等角度探索两者间的内在关系,并尝试以氧键为桥梁建立煤灰组分与流动性的定量关系。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1.Matsui和Bertrand拟合的两组势函数参数均适合模拟Si-Al-O体系,但采用Matsui参数的模拟结果与实验值更接近;通过分析径向分布函数及氧键类型可从微观角度认识Si-Al-O体系的熔融性和黏度;  2.当体系的硅铝比越高,稳定的Si-O含量和团簇氧含量更高,使体系结构连接更紧密,这是硅铝比对煤灰流动性影响的本质;当温度高于熔融温度时,体系中原子的流动性变化不大,硅铝比对黏度影响较小;当温度低于熔融温度时,原子间的键合能力逐渐降低,原子的流动性增加,硅铝比增大可使体系黏度增加。  3.Si-Al-O-X三元体系中,三种碱性组成改变体系流动性能力的顺序如下:FeO>CaO>Na2O;Si-Al-O-X三元体系中,提供电荷能力不同,钠易与团簇氧相互作用,而钙和铁更易与桥氧相互作用,导致不同碱性组分对体系的聚合程度影响不同。碱性组分含量与临界黏度温度具有线性函数关系,可为气化炉稳定排渣提供理论基础。  4.基于三元体系中桥氧、非桥氧和团簇氧的微观结构特点提出了体系的稳定性系数,并据此建立体系助剂含量与黏度变化的函数关系,可为气化炉熔渣黏度预测及性质调控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5.在Al2O3-SiO2-CaO-FeO四元体系中,钙铁比增加,黏度下降,黏温曲线类型由结晶渣转变为玻璃渣,钙铁比为2时为体系性质转变的拐点。钙铁比小于2时,体系中的矿物质主要是结晶矿物质;当钙铁比小于2时,体系中降温过程中生成晶体矿物较多,当钙铁比大于2时,体系以无定形矿物质为主;从微观角度分析,钙铁比增加导致体系中Al由六配位([AlO6]9-)转变为四配位([AlO4]5-),钙铁之间的竞争作用主要是两种原子对体系中六配位铝的竞争作用。同时,体系中的桥氧含量降低,体系的聚合程度降低,稳定性降低。通过四元体系的氧键为桥梁,建立了碱性组分含量与黏度的函数关系。
其他文献
采用恒电流充放电、循环伏安和交流阻抗的方法,该文对锌在石墨电极和膨胀石墨电极中的嵌入性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人员认为,在适当的充放机制下,锌与锂一样是可以嵌入
该文以丙烯酰胺(AM)和新型的季铵盐阳离子单体(2-甲基丙烯酰氧基β-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DMHC)为原料,在氧化剂、还原剂、偶氮类化合物组成的复合引发体系和水解剂作用下,通
聚酰亚胺/铜复合薄膜表面铜层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基底聚酰亚胺薄膜仍然保持本身良好的机械性能、绝缘性能和优良的柔韧性,被广泛应用于印刷电路板的表层材料,聚酰亚胺/铜复合材料
增塑剂是塑料助剂中不可缺少的一类助剂,近年来随着电线和电缆行业的发展,对于增塑剂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应用到高温电缆的增塑剂.该产品与玲苯二甲酸二异辛酯以不同
该论文分别用溶凝胶法和机械混合法制备出了由无定型硅酸铝和分子筛改性的氧化铝负载的Mo-Ni柴油加氢改质催化剂,在高压微反装置上用模型化合物(二苯并噻吩+喹啉+萘+甲苯溶剂
文章通过对图形图案的概念、作用及其风格变化进行阐述,对图形图案在设计中的运用及技法进行思考与探索。 The article elaborates the concept, function and style change
  目的 探讨钛缆环扎联合8字减张带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2008年8月至2013年8月收治60例髌骨下极骨折患者,其中35例(A组)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患者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