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质课税原则是指在适用税法确认课税要素时,要透过纳税人交易活动的法律形式按其经济实质进行征税。虽然避税行为并不违反法律规定,但会导致国家税收收入流失,不利于诚信纳税人的权益保障,在实质上具有违法性,因此,开展反避税工作就尤为重要。最初,实质课税原则的诞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规制避税行为,因此反避税是其发挥功能的主要领域。在反避税法律适用中,我国将实质课税原则贯穿于反避税从立法、执法到司法的全过程,保证了税收的实质公平。立法上,部分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中都体现了实质课税原则的内涵精神;执法上,税务机关利用实质课税原则识别并惩处了利用特殊目的公司、滥用税收优惠协定等方法的避税行为;司法上,司法机关通过实质课税原则对涉税案件的事实、征税范围的认定等问题予以了明确。虽然实质课税原则在我国反避税中的法律适用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由于我国税收体系的缺陷,使得适用中仍存在一些难题急需解决。在立法方面,法律中尚未明确实质课税原则,大部分反避税的规定是由国家税务总局作出,导致效力层级较低,具体的法律条款也有待完善。在执法方面,对于税务机关的自由裁量权缺乏约束机制,可能会导致权力的滥用,并且由于避税的隐蔽性和专业性,这给税务机关的信息收集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在司法中,一方面缺失独立的税收司法机关,另一方面司法程序中对于相关证据和法律依据的司法审查也极为有限,而现存的涉税司法保障体系难以切实发挥作用。综合来看,对于目前我国反避税中实质课税原则的法律适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完善。立法上,应将实质课税原则法律化,建立反避税单行法规,同时完善反避税相关的法律法规。执法上,应当加强对税务机关的自由裁量权的约束,同时拓宽信息获取渠道,增强税务工作人员的执法能力。司法上,可尝试建立专门的税务司法机关,加强适用实质课税原则的司法审查,健全司法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