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安全教育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我国的生命安全教育活动开展是比较早的,1996年起我国就已经建立了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制度,规定每年3月的最后一周的星期一为“安全教育日”。此外,还开展有“防灾减灾日”和“全国消防日”等。但是从仍在不断发生的生命安全事故中我们可以看出,生命安全教育的效果是欠佳的。那么我们回过头来分析,教育效果欠佳的原因有很多,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甚至有管理上的原因。但是,寻找源头我们发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生命安全教育没有准确定位。也就是说没有找到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课程定位。所以,从理论上来寻找生命安全教育的课程定位,才是生命安全教育需要从理论上解决的根本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生命安全教育的课程定位就是体育,即体育课能够担当起生命安全教育的重任,因为体育和生命安全教育之间关联性特别密切。本文研究的主要逻辑结构共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是从词源学上考察与本研究有关基本概念——“身体”、“生命”、“安全”、“教育”和“体育”。在考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词看上去是一个个互不相关的单词,但仔细解读却可以看出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存在着相互诠释的关系,它们的核心内容惊人的相近,都直指人的生命。这些文字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我们的祖先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身体”是“生命”的物质承载,“生命”是“身体”的表现样态,“身体”要想保全,“生命”要想延续,“安全”却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而“安全”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只有依靠“教育”,在教育体系中,“体育”最能体现“生命安全教育”的本质属性。第二部分主要对“体育”与“生命安全教育”关联性做历史性的分析。体育和生命安全教育虽然在不同历史文明形态下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但是它们的属人本质却表现出一致性。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人类获得生活资料的能力有限,此时“体育”和“生命安全教育”之间的差别是很小的,它们都指向人的生存,无论是劳动、战争、宗教等都要紧紧围绕“生存”而展开,从某种意义上讲,此时的“身体教育”就是“生命安全教育”。这是这个时代的特点。农耕文明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对提高,这个时候社会分工的出现就使得文化现象进行了分化。“体育”和“生命安全教育”在这一时期具有了生活化、实用性、群众性和组织性等特征。虽然它们做出了明确的分工,但根源却是相同的。工业文明时期,生产力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是与此同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受到巨大伤害,自然界报复人类的无度开发的自然灾害也随之增加,人类社会自身带来的安全隐患也在不断增加。这个时期由于过度重视体育竞技性,忽视了体育的生命安全教育性,使体育本质受到了遮蔽。同时生命安全教育在这一时期的压力越来越重。要改变这一现象,就只有走体育和生命安全教育的生态化发展道路,而这恰恰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任务。生态文明时代,“体育”和“生命安全教育”的生态化就是实现“体育”向“生命安全教育”本质的复归,使体育与生命安全教育和社会环境及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关怀、共生共融、共同发展。第三部分从现代教育的视角考察“体育”和“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在关系。现代教育的基本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合格人才。在现代教育的基本方针中我们不难发现,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分别指向人的生命的不同层面。我们把上述五个方面分为三个层面:人的自然生命、人的社会生命和人的精神生命。体育指向的是人的自然生命层面,劳育和智育指向人的社会生命层面,美育和德育指向人的精神生命层面。从现代教育学内容上看,体育的生命指向就是人类的生命安全教育。不难看出,体育与生命安全教育是同宗、同根、同源的,二者贯穿人类发展的始终,服务于人们基本的生命保障。把生命安全教育放在体育课程中开展实际上是实现体育的本质属性复归,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体育的本质就是生命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