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本中心的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Peritoneal Dialysis Associated Peritonitis,PDAP)患者的资料,对PDAP两种初始治疗方案以及一代头孢的两种给药方式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总结分析,旨在为临床合理治疗PDAP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腹透中心接受规律腹透并在此期间发生腹膜炎的患者161例次。其中初始治疗方案采用万古霉素联合三代头孢或一代头孢联合三代头孢的有118例次。根据初始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VC组(万古霉素联合三代头孢)和CC组(一代头孢联合三代头孢)。在CC组中,根据一代头孢给药方式的不同,分为腹腔内间歇性给药组(观察组)和腹腔内连续性给药组(对照组)。分别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透析龄、住院天数、抗菌治疗天数、原发肾脏疾病类型),肾功能(血肌酐、尿素氮、尿酸、胱抑素C、肾小球滤过率等),腹膜炎指标(腹水蛋白、腹水白细胞、透出液病原菌培养结果),其他指标(血白细胞、血中性粒细胞、血清白蛋白、血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等)。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种初始治疗方案和一代头孢的两种给药方式对PDAP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1、VC组(n=68)和CC组(n=50)在性别、年龄、透析龄、原发肾脏疾病类型方面、血白细胞、血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血白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HDL、LDL、尿素氮、尿酸、肌酐、胱抑素C、腹水白细胞数、腹水蛋白、总CCR、总K/tv等指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12)和对照组(n=38)在上述指标差异同样无统计学意义(P>0.05)。2、VC组(n=68)中,病原菌培养结果阳性31例次,其中革兰阳性菌16例次,占51.6%;革兰阴性菌14例次,占45.2%;真菌1例次,占3.2%。CC组(n=50)中,细菌培养结果阳性31例次,其中革兰阳性菌24例次,占77.4%;革兰阴性菌5例次,占16.1%;真菌2例次,占6.5%,VC组和CC组致病菌的总体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12)中,病原菌培养结果阳性7例次,其中革兰阳性菌7例次,占100%;革兰阴性菌0例次,占0%;真菌0例次占0%。对照组(n=38)病原菌培养结果阳性24例次,其中革兰阳性菌17例次,占70.8%;革兰阴性菌5例次,占20.8%;真菌2例次,占8.3%。观察组和对照组病原菌的总体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VC组(n=68)和CC组(n=50)初始治疗有效率、初治方案更改率、总体治愈率、持续感染率、PDAP复发率、PD退出率、住院天数及抗菌治疗的天数等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VC组(n=68)治疗前后eGFR、尿量、尿素氮、肌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C组(n=50)治疗前后eGFR、尿量、尿素氮、肌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在上述安全性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PDAP的初始治疗方面,万古霉素联合三代头孢和一代头孢联合三代头孢两种初治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区别不大。2、在PDAP的初始治疗方面,一代头孢间歇性给药和连续性给药两种方式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相当,一代头孢间歇性给药方式在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的门诊治疗、节省经济等方面较连续性给药方式有一定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