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结膜囊内放置维生素C或地塞米松药物棉片与常规点眼,分析相同药物不同用药方式及相同用药方式不同药物对治疗兔角膜碱烧伤的疗效差异,为临床治疗角膜碱烧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32只成年家兔制作右眼角膜碱烧伤模型,随机分为A、B、C、D组,每组各8只。A组维生素C点眼联合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 B组维生素C点眼改为结膜囊内放置药物棉片;C组地塞米松点眼联合结膜下注射维生素C,D组地塞米松点眼改为结膜囊内放置药物棉片。分别在碱烧伤后0h、24h、48h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计算机图像分析角膜上皮修复率;不同时点制作病理切片,观察光镜、电镜下角膜病理学改变。结果:1.角膜上皮修复率碱烧伤后角膜上皮逐渐愈合, 24 h各组角膜上皮修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0.4575±0.03284)优于A组(0.4313±0.03643);D组(0.3313±0.03643)优于C组(0.2900±0.01852);A组优于D组;48h B组(0.9863±0.01768)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优于A、C、D组(A组:0.9163±0.02264,C组:0.8363±0.03204,D组:0.9125±0.02816);A、D组角膜上皮修复率均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D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光镜检查术后1周B组角膜上皮细胞约2-3层,未见上皮缺失;C组角膜上皮细胞约1-2层,角膜上皮可见大量缺失;A、D组角膜上皮细胞1-3层,少量上皮缺失。术后3周, B组与A、C、D组比较,角膜基质层胶原纤维排列较整齐且炎细胞浸润较少;其中C组胶原排列较A、D组紊乱,炎细胞浸润较多。3.透射电镜检查3周时B组角膜上皮细胞间可见较多桥粒连接,细胞形态大致正常,细胞内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较多;C组细胞间连接断裂,未见桥粒连接,细胞内可见大量线粒体空泡化及核旁脂滴;A、D组可见少量桥粒连接,少量线粒体空泡化及核旁脂滴。结论:1.结膜囊内放置维生素C或地塞米松药物棉片治疗角膜碱烧伤效果优于常规点眼,且这种方法方便可行。2.B组维生素C药物棉片联合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治疗角膜碱烧伤效果较好,C组地塞米松点眼联合结膜下注射维生素C效果较差,A、D组的治疗效果介于B、C组之间。3.棉片作为药物载体治疗角膜碱烧伤效果较好,可推荐应用于其它眼表疾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