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在修辞学的框架中,吸收、借鉴心理学、语用学等相关学科的成果,研究人际间的“拒绝”事件,目的在于利用和发挥“拒绝”的一般模式与有效策略,指导人们的交际实践,和谐关系,并为其他相关事件类型的研究提供某些参考和借鉴。 先前虽然也有学者研究“拒绝”,但基本上是在语用学范围内主要以英语语料为基础进行对比研究,把“拒绝”看作一种言语行为,研究成果比较分散和零乱,缺乏以汉语语料为基础的系统性研究。 我们认为,“拒绝”是对他人意愿或行为的直接或间接性否定:它既是人际交往中主体不接受客体的“惠”或“损”的一种过程,一种行为,又是相关信息的传递,同时还是主体通过向客体提供体现主体“不接受”意念的信息源来改变客体的态度、信念或行为,从而使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接收者合作建立起来一种共识。“拒绝”本质上是一种人际间的冲突,而冲突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改变的过程:建设性的做法可以降低冲突,使交际双方的关系得到改善或维护;破坏性的做法可能会使敌意增加,引发更激烈的冲突,具体结果如何,要看双方如何互动,因此“拒绝”事件的修辞性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在研究中力求坚持分析性原则、概括性原则、广泛性原则和透彻性原则,以言语事件作为“拒绝”运行的场,以日常生活或优秀文学、影视作品中的“拒绝”会话为用例,从修辞学的角度而不是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拒绝”事件中主客双方的心理特征,归纳总结了“拒绝”行为的一般模式和有效策略,并进一步探讨了影响人们“拒绝”策略选择的某些因素,使其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系统性。 本文的特点在于:第一,主要以汉语语料作为研究的基础;第二,以修辞学理论为立足点,大量借鉴吸收语用学等相邻学科的理论。 全文主体内容包括五部分: Ⅰ.引言。综述“拒绝”研究的意义和目的、历史与现状及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Ⅱ.从心理学视角研究“拒绝”。主要研究“拒绝”事件中主客体双方的相关心理因素:对“拒绝”主体心理的考察分别从相互依赖理论和中国文化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