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70/KasalathRIL群体遗传图谱构建及粒型性状的QTL定位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ftyf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粒型性状是重要的农艺性状,粒型是评价水稻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也会影响到水稻的产量。因此,研究水稻粒型性状的遗传基础对水稻的高产和优质育种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多数研究表明水稻的粒型性状属于数量遗传性状,通过其分子水平的定位研究,可为水稻粒型相关性状的基因克隆提供重要的依据。   本研究利用特大粒粳稻品种TD70和小粒籼稻品种Kasalath为亲本构建含240个株系的F7和F8重组自交系群体,在2010年利用F7代群体构建一张总长1832.47cM,含141个SSR分子标记的水稻全基因组连锁图谱。利用该图谱分别在2010年和2011年对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和千粒重等5个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及相关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两年间重组自交系内粒型性状间的相关性类似,RIL群体中,粒长、粒宽、粒厚和粒重4个性状之间都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2010年F7重组自交系群体240个系间千粒重按≦25g,25-30g,30-35g,35-40g,≧40g进行分组,并对各组分别进行粒型性状间的相关分析,得出在不同的千粒重范围内,粒型性状对千粒重作用的大小顺序不同。当千粒重≦25g时,粒重的增加主要是靠增加粒长和粒厚,随着粒重的增加,粒长对粒重的作用逐渐变小,而粒宽和粒厚的作用逐渐增大,尤其当千粒重在35g以上时,粒重的增加粒宽和粒厚的效应相对比粒长大,尤以粒厚的作用较显著。   2、对水稻粒型相关性状的QTL定位   两年共检测到有关粒长的QTL有5个,分别位于第2、第3和第7染色体上,其中qGL3-1在两年中都有检测到,其平均LOD值为30.98,而平均贡献率为56.19%,效应值比较大。qGL2-1、qGL7-1只有在2011年被检测到,qGL2-2和qGL7-2只有在2010年被检测到。所有检测到的粒长有关的QTL的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大粒亲本TD70。   与粒宽有关的QTL两年总共检测到6个,其中第2染色体3个,第5染色体2个和第9染色体1个。两年共同检测到的QTL有qGW2-1、qGW2-2、qGW5-1和qGW5-2,其平均LOD值分别为3.33、14.32、4.92和5.58,平均贡献率为4.42%、29.41%、10.37%和7.61%。   7个与粒厚有关的QTL位点,分别位于第2、第3、第5、第9和第12染色体上,其LOD值在2.93-10.91之间,贡献率介于5.07%-21.19%之间。两年都检测到的只有2个。   qRLW3-1和qRLW5-3两个QTL位点是两年都检测到的有关长宽比的QTL,其中qRLW3-1的LOD值和贡献率都比较大,增效等位基因来源于大粒亲本TD70,而qRLW5-3的增效等位基因来源于小粒亲本Kasalath。另外还有5个与长宽比有关的QTL位点只在其中的一年里检测到,分别位于第2、第4和第5染色体上。   定位到与千粒重有关的QTL有6个,其中第3和第11染色体上各1个,第2和10染色体上2个。在两年中能稳定表达的有qTGW2-1和qTGW3-1,其平均LOD值为5.38和19.81,贡献率为11.51%和40.65%。   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和千粒重5个性状两两之间大多具有显著的表型相关性,相关性较强的性状之间具有较多共同或紧密连锁的QTL。如第2染色体上控制粒长的qGL2-1,控制粒宽的qGW2-2,控制粒厚的qGT2-3,控制长宽比的qRLW2-1和控制千粒重的qTGW2-1都位于RM1347-RM5699区间内;第3染色体上的qGL3-1、qGT3-1、qRLW3-1和qTGW3-1也都位于同一区间RM6080-RM6832内;第5染色体存在一个既控制粒宽和粒厚又影响长宽比的QTL簇。这些研究结果为水稻的优质高产MAS育种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雌雄配子体的正常发育、结合和完成双授精过程是被子植物世代交替过程中的标志事件。在雄配子体发育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外在或者内在条件的变化使发育过程中断,将造成雄性不育。同样情况发生在雌配子发育过程中亦将导致雌性不孕。雌配子体的正常发育对种子的形成尤为重要,一旦发生雌性不孕将不能通过类似雄性不育利用外来正常花粉进行弥补。因此,在生产中必须避免雌性不孕的发生,否则将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在对甘蓝型油菜显性细
选用4个微胚乳玉米高产的自交系和3个微胚乳玉米高油自交系作为亲本,按照NCII(两组亲本双列杂交)设计组配成12个杂交组合,测定12个杂交组合的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并对这些性状进行配合力、遗传率和相关分析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主要性状的表现。除了组合6的主要农艺性状表现较差外,其余11个组合的主要农艺性状表现较好。与双亲比较,部分杂交组合在粒重和完熟期籽粒含油率表现上有正向超亲优势,
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西大学方言与口传文化典藏研究中心,成立于2012年3月.目前,研究中心共有专职科研人员6人,兼职科研人员20余人,乔全生教授为研究中
期刊
为探讨不同株行距配置下马铃薯生长、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特性、产量与品质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及差异,获得马铃薯高产优质最佳株行距设置。本试验基于净作栽培条件,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马铃薯品种因素、密度因素与株行距比因素的不同组合,深入研究株行距比对马铃薯光合生理及产量品质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株行距比对马铃薯茎、叶干物质积累的影响马铃薯茎叶干物质量随生育期推进呈单峰曲线变化,各处理均在块茎膨大期达到
本研究于2008-2011年在山东农业大学试验农场进行。选用不同类型玉米品种墨西哥玉米(MXG)、科多4号(KD4)、科多8号(KD8)、五岳97-1(WY97-1)、郑单958(ZD958)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播期、种植密度、外源激素等处理,研究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的分蘖发生规律,探讨调控措施对玉米分蘖的调控作用,揭示玉米分蘖发生的机理,为丰富禾本科作物的分蘖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棉花黄萎病是由大丽轮枝菌侵染棉株维管束引起植株萎蔫的真菌性病害,对棉花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被称为“棉花的癌症”。国外学者普遍认为,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棉花黄萎病经济而有效的途径。棉花抗黄萎病鉴定是抗病育种和抗病材料筛选必不可少的环节。棉花成株期鉴定主要是通过人工病圃进行。苗期鉴定方法很多,比如无底塑钵菌液浇根法等,但各有一些缺点,如伤根很难做到均匀一致等,抗病鉴定方法亟待完善和统一。本文
本研究以转玉米C_4型pepc基因T_1、T_2代小麦植株和受体对照周麦19为试验材料,测定了转基因小麦功能旗叶的PEPCase(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活性,研究并建立了转基因高光效小麦光合速率对光强、温度和CO_2浓度的响应曲线,分析了大田条件下转基因小麦的光合速率日变化以及对高温强光胁迫反应特性,并对部分转基因T_1代小麦和对照的单穗重、千粒重做了比较,获得以下研究结果:1.测定了转基因T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