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关联的公司治理效应研究——基于中国民营上市公司样本的分析

来源 :浙江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keg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民营企业的政治关联广泛存在。政治关联的研究也成为学术界的热点问题,但研究大都集中在政治关联与企业融资约束、投资效率、投资行为、公司价值的关系,以及民营企业建立政治关联的动机上,关于政治关联公司治理效应的文献较单薄。因而,本文致力于研究政治关联与公司治理的关系,以期发现可能被忽视的影响我国上市公司治理问题的因素,这对进一步认识企业政治关联的影响以及我国上市公司治理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政治关联作为一种间接的公司治理机制,研究其作用机理。具体的,本文从政治关联影响债务治理、投资者法律保护治理两个角度分析政治关联的间接治理作用。   理论上,债务是缓解管理者与外部投资者之间利益冲突的一种治理机制,能够有效降低管理层代理成本。但基于我国的实证研究发现,债务治理失效。本文通过分析,认为政治关联的存在会通过软化债务约束、弱化破产约束、致使负债传递的信号失真和影响债务相机治理等多种途径恶化债务的治理效应,导致债务治理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无法有效发挥作用。   国内外很多研究文献提出,投资者法律保护能够有效抑制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掠夺,缓解大股东代理成本。本文通过分析,认为我国的司法体系不具独立性,政府部门或政府官员能够干预当地司法部门的运行。因此,控股股东能够通过政治关联获得政治庇护,削弱法律的执行效率,从而弱化投资者法律保护的治理效应。此外,政治关联还会影响市场监管的有效性,导致市场监管无法成为较低司法执行效率的替代机制,投资者法律保护的治理效应再一次被弱化。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Grossman&Hart(1982)模型的借用和简单拓展,在数学推导层面验证了政治关联对债务治理和投资者法律保护治理的弱化作用。最后,本文以中国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实证角度研究政治关联的公司治理效应。根据以上分析,为了降低政治关联带来的负治理效应,充分发挥各种治理机制的作用,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本文提出了几点建议:1、加强银行独立性,打造独立的债权主体;2、完善相关立法,保障债权人正当权益;3、建立独立、公正的司法机制;4、提高证券监管的独立性。
其他文献
学位
2009年我国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后,各省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纷纷采取行动选择和培育本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然而,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新事物,对它的
急性早幼粒细胞型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简称APL)是急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的一种重要亚型。本文收集了我院血液组自1973~1983年9月临床资料较为完整,血、骨髓片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