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栽培稻籼—粳遗传分化及其与地理分布的关系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snmn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籼-粳分化代表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 L.)遗传分化中主要的分化类型,长期以来也是栽培稻遗传分化及其利用研究的焦点。由于籼稻和粳稻之间在形态、生理、遗传以及对应的生境存在一系列差异,有些极端分化的籼稻和粳稻类型在杂交时存在显著的生殖隔离,因此,栽培稻被划分为籼稻亚种(O.sativa L. subsp. indica Kato)和粳稻亚种(O. sativa L. subsp. japonica Kato)。本研究首次采用高效精确鉴定籼-粳分化的插入-缺失分子标记(Insertion/Deletion, InDel),系统阐明栽培品种的籼-粳遗传分化,并定量地确定籼-粳遗传分化的程度。本研究根据不同类型栽培稻品种的地域适应性,分析其地理分布规律,并分析海拔和纬度怎样影响这一分布,为进一步理解籼稻和粳稻种植区的划分提供依据;同时,籼稻和粳稻类型的精确鉴定,为其在育种中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特别是籼-粳杂种优势的利用和在分子辅助育种中有效地选择亲本的种质资源提供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栽培稻品种沿着海拔梯度的籼-粳分化及其分布:采用34对能够特异区分籼粳的InDel分子标记,分析了来自中国云南省的203份亚洲栽培稻品种和14份野生稻种,海拔梯度在450m到2350m之间。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栽培稻品种发生了显著的遗传分化,分成籼稻和粳稻两大类群,其中只有极少数的栽培稻和几乎所有的野生稻种表现为中间类型,没有发生分化;(2)籼稻适应区几乎覆盖了所有的采样区域,而粳稻更适应于海拔高于1400m的区域,表明籼稻对海拔具有很宽的适应范围,而粳稻则更适应于高海拔地区;(3)云南的栽培稻品种未出现大量的中间类型,表明在云南分化程度较高的籼稻和粳稻可能由其它地方引种而来,因此云南可能不是栽培稻的起源中心之一,而是栽培稻的遗传多样性中心之一。2.栽培稻品种沿纬度梯度的籼-粳分化及其分布:采用34对InDel分子标记,对分布于亚洲南纬3°到北纬45°的纬度区间内的387个品种以及5个不同来源的非洲栽培稻品种和52个野生稻种群作为研究材料进行实验分析。结果表明:(1)亚洲栽培稻聚类为两个相对独立的群体,表明亚洲栽培稻发生了显著的遗传分化,而非洲栽培稻和野生稻则没有相应的遗传分化;(2)籼稻和粳稻沿纬度梯度的地理分布呈现不同的模式:籼稻在南纬2°到北纬40°的广大范围内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粳稻则明显集中分布在高于北纬15°的地区;大部分的中间类型则分布在低于北纬27°的地区;(3)对取样区间的栽培稻类型的种植比例和各纬度梯度30年年均温的相关分析表明:籼稻的分布对温度变化不敏感,粳稻的分布则对温差变化反应敏感;同样中间类型对温度变化反应敏感。因此,栽培稻沿着不同纬度梯度的籼-粳遗传分化以及地理分布与其所在环境的生态因子——温度紧密相关。3.为了进一步了解能够特异区分籼-粳的InDel分子标记与籼-粳遗传分化功能基因的关系,本文分析了与InDel分子标记紧密连锁的基因序列,发现有50条基因序列具有一定的功能结构域。比对日本晴和93-11中获得序列结果发现:(1)与标记R2M10紧密相邻的基因序列存在90个变异;(2)与标记R4M43紧密相邻的基因序列存在19个变异;(3)与标记R8M46紧密相邻的基因序列存在18个变异;(4)与标记R3M10紧密相邻的基因序列存在1个变异,在420bp位置日本晴有一个缺失突变,93-1l在此位置插入碱基T,造成蛋白序列发生移码突变,且93-11中该基因在609bp位置提前终止。深入研究这些基因序列并进行进一步验证其功能,将有助于深入了解栽培稻籼-粳遗传分化过程中所受到的选择作用,为栽培稻籼-粳分化的起源和形成机理提供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支持。
其他文献
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之路,经历了两个30年,即艰辛探索曲折受挫的30年(1949年~1978年)和改革发展历经考验的30年(1978年底~2009年)。这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之路,波澜壮
水稻白叶枯病是由黄单胞杆菌水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引起的一种细菌性维管束病害,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以来,一直是影响我国水稻高产、稳产的主要病害
目的分析妊娠期甲状腺功能亢进采用左甲状腺素片与丙基硫氧嘧啶联合治疗的效果及妊娠结局。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4月-2018年7月诊治的82例妊娠期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将其随机分
休克分类病因分类①脓毒症休克:是指病原微生物感染而引起的休克。②低容量性休克:是指大量体液丢失导致有效循环量骤减而引起的周围循环衰竭的综合征。③心源性休克:当心脏不能
本研究分别从春小麦植株的群体水平和个体水平的角度,考察了不同品种间和同一品种内的株间竞争对三种不同年代春小麦(“古老品种”和尚头,HST;“近代品种”高原602, GY602和“
一、引言据统计,目前约75%的零件以单件小批的生产模式进行加工,而且随着生产的发展,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将是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方向.
本论文主要以来源于我国西南地区野生扁穗牛鞭草[Hemarthria compressa(L.F.)R.Br.]种质资源为研究材料,对其中28份材料进行ISSR分子遗传多样性分析,43份材料进行SRAP分子遗
小麦低分子量谷蛋白和醇溶蛋白是重要的种子贮藏蛋白,与小麦的加工品质和面团特性紧密相关。前人从分子水平对小麦及其A、D染色体组二倍体原始供体物种中的这两类蛋白的编码基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基因已相继在大肠杆菌、酵母、哺乳动物细胞和昆虫杆状病毒体系中表达。其中产业化的有酵母和CHO系统两种。由于这两种系统表达的HBsAg制备的疫苗仍
苎麻是我国传统的纤维作物之一,历史上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苎麻生产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如人口的增加,耕地面积的逐年减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