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85思潮”给中国艺术界甚至文化界带来了很大的震撼和启示。借助“85思潮”的便利咨询,在美术领域,出现了各种模仿和照搬西方艺术流派的语言和技巧的现象。波普艺术也是在这一时期进入中国,并最终在20世纪90年代初形成了一股重要的艺术潮流。但是波普艺术来到中国以后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它在存在理念与社会现实的结合点上发生了异化。西方的波普艺术针对的是消费主义社会背景下的消费文化符号,比如娱乐明星,日常消费产品等,而中国的波普艺术家却借助政治符号,历史记忆来表达艺术主张。这种带有明显的政治符号以及文革记忆的波普艺术作品即被称为“红色波普”艺术。不可否认,“红色波普”艺术带有“后殖民主义”文化的特点,但是抛却西方媒体的支持和炒作成分来看,“红色波普”艺术是中国的当代艺术与国际当代艺术的第一次接轨,也让西方的艺术世界又一次的关注到了中国的艺术。最主要的是这种艺术形式自身还是带有当时中国的时代特征。首先,“红色波普”艺术出现在消费社会到来后,他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出现了严重脱节后社会症状在艺术上的反映。正如王广义的“大批判”系列里将文革中的大批判形象与西方消费形象并置就是在巧妙地陈述这个事实。其次,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乌托邦式的信仰危机之后,人们的心态逐渐放松,转而能以一种戏谑和嘲讽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了。“红色波普”艺术的出现体现了这种潜在的社会情绪,人们不再为政治而奔走呼号,转而以一种无聊感和无意义的存在来表达自我情绪,比如方力钧和岳敏君作品中人物的“游戏人生”的态度。可以说,“红色波普”艺术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当代艺术从单纯模仿到“自主创新”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体现在中国的艺术家从20世纪80年代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形式主义关注中,从对西方艺术技巧、艺术的普遍规律的追寻中醒悟,转而关注国人生存的真实空间,当下社会的现实状况,以及对政治情结的自我消解的表达。这是中国现代艺术走上自己道路的标志之一。虽然在1994年“广州双年展”之后“红色波普”艺术逐渐式微,但其创作模式和图像符号含义已经渗入了中国当代艺术创作者的作品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他们对历史形象和记忆的再现,表达了艺术家个体,以及社会对历史的梳理和怀念。本文重点研究“红色波普”艺术在时代背景下,如何切实的关注当下,体现时代特征,以及“红色波普”艺术有哪些视觉符号,以及这些符号所体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