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色波普”艺术的时代性和视觉语言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dwh14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85思潮”给中国艺术界甚至文化界带来了很大的震撼和启示。借助“85思潮”的便利咨询,在美术领域,出现了各种模仿和照搬西方艺术流派的语言和技巧的现象。波普艺术也是在这一时期进入中国,并最终在20世纪90年代初形成了一股重要的艺术潮流。但是波普艺术来到中国以后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它在存在理念与社会现实的结合点上发生了异化。西方的波普艺术针对的是消费主义社会背景下的消费文化符号,比如娱乐明星,日常消费产品等,而中国的波普艺术家却借助政治符号,历史记忆来表达艺术主张。这种带有明显的政治符号以及文革记忆的波普艺术作品即被称为“红色波普”艺术。不可否认,“红色波普”艺术带有“后殖民主义”文化的特点,但是抛却西方媒体的支持和炒作成分来看,“红色波普”艺术是中国的当代艺术与国际当代艺术的第一次接轨,也让西方的艺术世界又一次的关注到了中国的艺术。最主要的是这种艺术形式自身还是带有当时中国的时代特征。首先,“红色波普”艺术出现在消费社会到来后,他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出现了严重脱节后社会症状在艺术上的反映。正如王广义的“大批判”系列里将文革中的大批判形象与西方消费形象并置就是在巧妙地陈述这个事实。其次,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乌托邦式的信仰危机之后,人们的心态逐渐放松,转而能以一种戏谑和嘲讽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了。“红色波普”艺术的出现体现了这种潜在的社会情绪,人们不再为政治而奔走呼号,转而以一种无聊感和无意义的存在来表达自我情绪,比如方力钧和岳敏君作品中人物的“游戏人生”的态度。可以说,“红色波普”艺术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当代艺术从单纯模仿到“自主创新”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体现在中国的艺术家从20世纪80年代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形式主义关注中,从对西方艺术技巧、艺术的普遍规律的追寻中醒悟,转而关注国人生存的真实空间,当下社会的现实状况,以及对政治情结的自我消解的表达。这是中国现代艺术走上自己道路的标志之一。虽然在1994年“广州双年展”之后“红色波普”艺术逐渐式微,但其创作模式和图像符号含义已经渗入了中国当代艺术创作者的作品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他们对历史形象和记忆的再现,表达了艺术家个体,以及社会对历史的梳理和怀念。本文重点研究“红色波普”艺术在时代背景下,如何切实的关注当下,体现时代特征,以及“红色波普”艺术有哪些视觉符号,以及这些符号所体现的意义。
其他文献
HRS公司是美国的著名的重型卡车的零部件制造商,2005年进入中国,为了能在中国市场上取得成功,质量成为其竞争优势之根本,为此就需要建立一个以客户导向的、系统化的、高效的
新世纪,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不仅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给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并且使得教育正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变革趋势。现在很多国家正进行着以基础课程
在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我国农村社区化已经由试点建设阶段过渡到全国范围内推广的阶段。当前我国农村社区建设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在其发展中逐渐形成
本论文主要以三个方面为中心进行研究。即(1)反输入的日语是怎样融入现代汉语的,对于该历史过程进行了探究。(2)日语反输入的原因(3)反输入的日语对现代汉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教师身份认同是教师对自我以及所属群体的同一性和差异性的深度感知与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教师能否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份进而形成积极的身份认同,不仅影响教师自己的教育生活和专业发展,也会影响教师队伍以及国民教育的整体水平。目前对教师身份认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师身份认同的内涵、影响因素以及优化策略三个方面,方法上以访谈和个案为主,叙事、生活史研究也逐渐兴起。教师身份认同研究一方面可以为
对钢筋混凝土T梁桥的病害进行调查分析,对T梁桥加固设计要点进行归纳,以新海路潍河大桥为实例,介绍T梁桥的加固要点。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disease of the r
随着工业化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社会压力不仅影响着成年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青少年群体,青少年学生不仅承受着学业、生活的压力,而且
中职班主任管理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烦心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颇有意义的重要工作。基于生本教育的中职班主任工作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自主管理过程中不断学习、发
随着概率论和随机过程等近代数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利用随机分析方法研究最优投资与消费问题已成为金融数学中定量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Merton提出的连续时间下投资组合及消费
Simmons和Nelson对良性压力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认为良性压力是个体通过对压力源的评价而做出的积极反应,以积极心理状态为主要指标;而负性压力则是个体通过对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