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肠系膜上动脉(SMA)狭窄或栓塞是一种如得不到及时治疗即可威胁患者生命的危重疾病,其中50%的病例为肠系膜上动脉栓子形成,25%病例继发于原有的血管疾病基础上。明确诊断主要依靠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DSA可显示血流速度的变化,可同时进行介入治疗,但是DSA是有创性检查,此项检查又费时又费事,可导致一定的并发症。因此在这种条件下,早期诊断此病对于医生来说还是个难题。随着多层螺旋CT(MSCT)的发展及图像后处理技术的提高,MSCT扫描快速、简单,MSCT血管成像(MSCTA)对其金标准地位提出了挑战,MSCTA能清晰显示腹部血管及分支的病变,并能显示病变的部位和范围。MSCT可同时对继发肠管及周围腹膜结构缺血性表现进行观察,有利于判断病情。故MSCT在诊断SMA栓塞的作用应重新进行评估,MSCT在血管外科的作用应得到重视。目的随着螺旋CT和多层螺旋CT技术的发展,CT血管成像在腹部的应用范围由大血管扩展到中小血管,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诊断急性肠系膜上动脉狭窄及栓塞疾病方面,将成为一种有效的检查手段。本文探讨了双源CT不同后处理技术在诊断SMA狭窄中的价值。方法对12例经DSA及手术证实SMA狭窄患者的双源CT血管成像(CTA)的图像进行分析,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后处理技术对SMA进行显示。以手术及DSA为参考标准,统计双源CT不同后处理技术诊断SMA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等,并采用配对X2检验对准确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2例患者中单纯SMA狭窄及闭塞5例,单纯SMA夹层并管腔狭窄1例;主动脉夹层累及SMA引起的管腔狭窄6例。SMA主干12支及I级分支104支中DSA诊断轻度狭窄8支,中度狭窄15支,重度狭窄23支,手术证实重度狭窄1支。在双源CT各种后处理技术中,MPR、MIP、VR诊断轻度狭窄的敏感度分别为75%、50%、25%,特异度分别为96%、94%、93%,准确度分别为93%、91%、88%;中度狭窄的敏感度分别为87%、60%、20%,特异度分别为90%、85%、79%,准确度分别为90%、82%、72%;重度狭窄的敏感度分别为96%、92%、75%,特异度分别为95%、92%、82%,准确度分别为95%、92%、80%。MIP与MPR诊断SMA中、重度狭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R与MPR诊断SMA中、重度狭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双源CT发现小肠肠壁水肿5例,肠腔扩张3例,伴有腹水1例。结论双源CT各种后处理技术在诊断SMA狭窄方面各有优势,各种技术互相结合有助于准确诊断病变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