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翻译应用于外语教学有着很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纪的罗马帝国时期。从18世纪开始,翻译成为外语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其主导地位延续至19世纪,这与当时人们对外语教学法的认识水平及学习外语的目的相适应。最初的外语课是指拉丁文和希腊文,强调语法、准确性和书面语,其目的主要是阅读,而不是听说。19世纪晚期,随着外语教学论和语言学理论的发展,翻译法教学成为人们抨击的对象,被斥为外语教学方法中弊端的根源,遭到全盘否定,逐渐被有理论根基的教学法诸如直接法、交际法等代替。但20世纪80年代后期,翻译法重新引起外语教育工作者的兴趣,并出现了新的版本。本文首先回顾了翻译在外语教学发展中的起落,并介绍了与翻译相关的外语教学法及翻译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的现状。 翻译法在语言教学史上引发了旷日持久的争论,褒贬双方各持己见。反对者列举出其种种弊端,如:引发负迁移,阻碍培养外语思维,忽视听说能力的训练,等等。本文在诸多高校中的调查也表明,多数教师认为翻译法过时。然而,这些意见有失偏颇,翻译的本质和积极作用未被充分认识。在外语教学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不管老师采用何种教学法,学生总会有意或无意地把外语译成母语,翻译似乎是一个“自然过程”(Danchev,1983:37-38),是学习者“偏爱”的学习策略(Atkinson,1987:41),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本文分析了对翻译在外语教学中作用的褒贬论断,结合实验数据,论述了翻译是达到外语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 对于翻译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本文从三个具体方面进行探究——阅读、写作和词汇学习。在阅读中,翻译能够促进对文章的理解,增加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培养阅读技巧,而且是良好的阅读测试工具。虽然翻译可能导致阅读速度减缓,但我们完全可以扬长避短。在写作中,作者所作调查表明学生倾向于运用翻译组织材料展开论题,借助翻译可以将观点表述得更清楚,更有深度,有利于文章整体结构的连贯。本文推荐了将翻译与写作相结合的练习模式,如句式翻译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