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近年来,应用运动后血清中骨骼肌细胞渗出物的浓度来评价骨骼肌的损伤程度成为较为常用的方法。例如CK、LDH、Mb等,目前较为常用的为CK。但不同运动方式肌肉损伤方式不同,单纯使用同一指标评价不同运动方式产生的运动性微损伤是否存在缺陷,尚存在争议。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形式运动后血清各骨骼肌渗出物的变化,进行比较性研究,探索在不同类型运动中适用的较为敏感的指标。此外,本研究还将结合肌电图评价进行评价,旨在探索使用肌电图评定肌肉微损伤的可能性及方法。研究方法:田径专业男性学生15名,进行大强度离心运动及耐力运动。离心运动运动方式为深蹲纵跳摸高,摸高高度2.5米,每组30个,时间一分钟。组间间歇1分钟,共3组。耐力运动运动方式为60%最大摄氧量的功率自行车蹬车30分钟。在运动前、运动后即刻、运动后6小时、运动后24小时、运动后48小时、运动后72小时取静脉血,进行BIODEX指标(等动运动,慢速60°/分,快速240°/分)测试,在测试BIODEX指标时同时进行肌电指标的测试。实验结果:离心运动后CK、LDH、Mb的升高幅度较耐力运动后大,且峰值出现时间晚。离心运动后CK、LDH72小时最高,Mb48小时最高;耐力运动后CK24小时最高,LDH、Mb6小时最高。耐力运动后MDA和SOD的变化幅度较离心运动后大。不同方式运动后,肌电指标的变化也不同。离心运动后,积分肌电AREA呈两次下降趋势,并在72小时最低,频域指标也存在相似现象;而在耐力运动后,只有一次下降即恢复正常。这与血液指标的变化存在相似之处。离心运动后,快速等动运动的肌电指标与BIODEX指标有相关性;耐力运动后,慢速等动运动肌电指标与BIODEX指标有相关性。结论 通过实验研究,结论如下:离心运动后肌肉微损伤方式与耐力运动后有所不同, 离心运动后会出现继发性损伤,且持续时间较长;而耐力运动后仅有一次早期的损伤。表现在生化、力量及肌电指标的变化方式不同。Mb在一次性离心运动及耐力运动后产生变化时间均早于CK、LDH,并且变化较为敏感,说明Mb在反映肌肉微损伤方面时效性较好。在耐力运动后LDH变化不明显,提示LDH作为耐力运动后肌肉微损伤的评定指标的效果不佳。肌电指标与两种方式运动后肌肉力量指标均具有高度相关;在耐力运动后与CK显著负相关。提示肌电指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运动后肌肉受损伤的情况。通过对肌电指标的监测与筛选发现,其中较好的指标为积分肌电和频域指标中的过零率(ZCR),但测试肌电指标时应考虑采取与实际运动相似的运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