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台湾诗钟为研究对象,通过钩沉辑佚,发掘出有关台湾诗钟的大量史料。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台湾诗钟社团、集著、刊物、理论体系、流派分野、代表作家等的考察与分析,再现了台湾诗钟接受、发生、发展、演化及与大陆诗钟交流的历史,展现了台湾诗钟的美学特征与艺术魅力,和不同于大陆诗钟的发展轨迹及区别于台湾击钵吟的文体个性,并重新建构了诗钟的格目体系与结构层次。本论文认为,诗钟在台湾社会文化生活中曾经产生过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清代末年,诗钟一经传入台湾,便迅速在台湾兴起,占据台湾诗坛的主流地位,并使台湾诗风为之一变。日据时期,台湾钟手以诗钟为载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广泛开展社际联吟、区域联吟与全岛联吟,由此,台湾诗钟汇聚成声势浩大的诗海钟涛,掀起一股股反抗日本殖民统治、保存和延续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族文化浪潮。光复之初,台湾钟手纷纷释放出长期被压抑的诗思与热情,台湾诗钟迎来了盛大的狂欢。1949年前后,随着一大批大陆钟手特别是闽地钟手的纷至沓来,台湾钟坛形成了大陆钟手与台湾钟手合流的局面,从而把狂欢中的台湾诗钟推到了顶点与极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诗钟又成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然而,现有台湾文学史特别是台湾现代文学史的写作,大都把诗钟弃置在台湾文学的边缘,对诗钟文体的关注和重视还很不够,没有全面、真实地反映出台湾文学的发展生态。诗钟在台湾文学史上应有更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