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纳斯”的形象设计与审美观念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same19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维纳斯作为西方美术的经典主题之一,古往今来的艺术家,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和高超的技巧,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维纳斯形象。维纳斯的形象凝集着时代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家个人的审美理想。艺术家赋予维纳斯以青春、美丽、优雅、娴静、丰满、妩媚、健美、风韵、怪诞、虚幻等不同的意涵。艺术家把维纳斯内在的气质和外在的形貌统一起来,寄托了艺术家的审美理想。维纳斯象征着“爱”与“美”,不同时代的艺术家塑造了众多不同形象的维纳斯,艺术家们对此寄予了不同的内心情感。无论时代如何的变迁,表现维纳斯形象的艺术作品始终具有着永恒的艺术价值,艺术家们成功的塑造出了千变万化的维纳斯形象并且给我们视觉上的审美带来了一次饕餮盛宴。本文以“维纳斯”为主要线索,梳理了艺术史中众多不同经典的“维纳斯”的艺术形象,从“维纳斯”的形象设计出发,结合了艺术家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当时的文艺思潮分析了“维纳斯”所带给我们的审美体会以及在当代多元化的社会中“维纳斯”成为了大众娱乐性、时尚审美性的象征。第一部分主要是对整个文章做了整体性的概括,梳理了美术史上关于“维纳斯”题材的作品。第二部分主要是从美术作品中“维纳斯”的直观的外在形貌方面分为端庄娴静型、优雅修长型、雍容丰满型、变形象征型。从人物的外在形貌、体型比例、姿态扭转、五官表情以及发型服饰等方面归纳了不同时期的艺术家所塑造的维纳斯的形象,进而分析出“维纳斯”在艺术创作中的价值。第三部分主要是分析不同时代艺术家所塑造的“维纳斯”的内在气质方面呈现给我们的不同审美趣味。本部分结合了时代的大背景、文艺思潮以及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不同,解析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艺术家们创作的维纳斯所呈现给我们的审美观念以及她所带给我们意蕴迥然的审美体会。“维纳斯”从理想化的审美转变到今天成为了美的代名词,当今的社会中,大众娱乐、时尚审美成为了当今社会主导性的社会意识形态,“维纳斯”不是恒定存在的而是流动性存在的,在当今社会里“维纳斯”成为了时尚审美的象征。“维纳斯”作为当代消费社会的一个文化符号,她是人类历史演进的产物,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是大众的、时尚审美的认定。“维纳斯”所带给我们的是一部特有的审美史,是爱与美的历史的演绎。“维纳斯”的艺术魅力由古至今,她的艺术形象成为世界艺术史上源远流长的形象之一。本文把以“维纳斯”为题材的艺术作品作为绘画形式语言的研究对象,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解读“维纳斯”形象的变迁以及所展示出的审美观念。维纳斯的历程是审美的历程,神性与人性的相互融合在维纳斯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在当代多元化的社会中,我们需要以新的眼光和思维方式来探究维纳斯的形象并进一步探究维纳斯所带给我们的审美价值。
其他文献
本研究只将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321名留守儿童、369名流动儿童、288名常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开放式问卷,编制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和常态儿童亲子疏离感问卷,对其亲子疏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快速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来往日益密切,从事商务活动的人员大幅增加,形式各异用于接待商务人士的场所也日渐繁多,但商务会所作为一种高品质的商务办
马克思恩格斯公平正义思想是在批判继承前人优秀思想成果基础上的科学发展,是我们建设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指导思想。本文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按照什么是公平正义、对
从明治维新模仿西方古典建筑样式开始,到1964年丹下健三设计的奥运会场馆成为公认的达到国际水准的现代建筑为止,日本人完成了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以日本建筑为例,提出民族传统
<正>目的 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是由多态性基因编码,可催化大量內源及外源化学物质的生物转化。探究UGT1A4,UGT1A6,UGT1A9,及UGT2B15基因多态性对奥卡西平药物浓度及疗
会议
在十九大召开后,中国步入了新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在新时代都有新的要求。我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昂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源是马克思
<正>一、问题提出的背景(一)基于我校习作教学的思考小学中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少,积累知识少,写不出内容,有许多"编、抄、套"的现象,学生习作严重脱离生活的轨道,丧失了
基于河长制的理论框架和未来发展需要,分析了河长制推行中出现的若干关于水环境治理的典型问题,包括忽视基本理论技术、忽视原始数据资料收集保存、忽视域内公众力量等,并给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同时测定植物样品中麦角甾醇、胆甾醇和豆甾醇的方法。样品经皂化、萃取后,用紫外检测器进行测定。优化后的色谱条件为:Shim-pack CLC ODS色谱柱(25
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是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受众获取灾害知识与信息的方式是影响防灾减灾宣传的重要因素,而受众获取灾害知识与信息的途径则会直接影响防灾减灾科普内容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