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翻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文学系统和翻译研究领域一直处于被忽视的边缘地位。中国的儿童文学翻译尤为如此。发轫自清末至五四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翻译不过百余年的历史,其在中国翻译研究领域一直处于弱势。在这种情况下,本文就以中国儿童文学翻译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描述性的历时对比研究。从Andre Lefevere的操纵理论和Itmar Even-Zohar的多元系统理论出发,结合儿童文学本身特点,本文重点分析了中国儿童文学翻译中影响译者策略的三个重要因素:意识形态,儿童翻译文学的地位和读者群体的特殊性。通过对中国儿童文学翻译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回顾以及上述三个因素在不同阶段的表现,拟说明了这三个因素会对译者的翻译策略和对原文的操控产生影响。之后本文还对上述三个因素在发轫期和繁荣期的表现进行对比,并且以《爱丽丝梦游奇境记》两个不同时期的版本为样本,进行个案分析和对比研究,从微观上进一步证明了本文的论点:对中国儿童文学翻译来说,意识形态因素,儿童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以及读者群体的特殊性,对译者的翻译策略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中国儿童文学翻译在整体上体现出了一种趋势,发轫期以“归化”手段为主,而繁荣期“异化”手段为主。本文总共七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到第三章为引言,第四、五、六章为正文;第七章为结论。第一章明确了该研究的背景,研究问题及目的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在对儿童文学和中国儿童文学翻译进行定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儿童文学的三个主要特点,并对国内外目前在该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回顾。第三章为理论背景,介绍了本文的两个理论出发点,Andre Lefevere的操纵理论和Itmar Even-Zohar的多元系统理论。通过前三章的分析,本文推论出中国儿童文学翻译中影响译者策略的三个重要因素:意识形态,儿童翻译文学的地位和读者群体的特殊性。第四章是历时性研究,回顾了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的百年发展历史,以及上述三个变量在不同发展时期的表现。第五章为对比研究,对比发轫期和繁荣期三个变量的表现,并进行理论分析。第六章以《爱丽丝梦游奇境记》1922年赵元任译本和2002年王永年译本为样本,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证明由于上述三个变量的变化导致了译者策略在两个时期的变化。在第七章结论部分中,作者回顾了本文的主要内容,明确了本文的结论,并指出了本研究的意义和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