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研究传统上局限在修辞层和语言层上,其代表理论可以归结为四种:比较论、替代论、互动论和语用论。近二十年来,隐喻研究在认知科学领域的发展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实际上,从认知角度对隐喻的研究并非是一个全新的历史成果,是雷科夫和他的同事们以他们的“概念隐喻理论”,从深度和广度上强化了对隐喻的这一认知研究倾向。 雷科夫和约翰逊(1980)认为,人的概念系统不但涉及隐喻的加工、理解和使用,而且人的概念系统本身就是通过隐喻构建的。这样,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日常生活充满了隐喻,不但在语言中,更重要的是在思想里,在行动中。我们依靠隐喻来感知周围的世界,我们依靠隐喻来对我们所感知的世界做出思考与反应。隐喻之所以在语言表达中能够成为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概念系统本身就是隐喻的。 概念系统的隐喻本质观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但同时,许多人却忽视了去问这样一个问题:概念系统中的概念隐喻究竟是如何工作,如何发挥作用的?有鉴于此,本文认为,正是因为概念隐喻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我们的隐喻思维才能够以系统和连贯的方式起作用,正是因为概念隐喻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我们的隐喻语言表述才能够呈现出系统与连贯的特征。 本文在雷科夫和他的同事们的认知观基础上,通过回答三个问题,重点讨论了概念隐喻的系统性与连贯性。第一,什么是概念隐喻的四个基本要素,即始发域、目标域、经验基础和映射,它们的本质是什么?第二,什么是概念隐喻的系统性、连贯性?第三,概念隐喻的系统性与连贯性能否在跨文化语料分析中得到验证? 在对四个互相关联的基本要素的研究中,我们认为“经验基础”是雷科夫等人对隐喻研究的基石。对“经验基础的研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经验完形结构”到“意象图式”到“思维体验假说”。“映射”是概念隐喻的工作机制。本文也讨论了映射的本质、类型、继承层级以及制约条件。 概念隐喻的系统性是通过隐喻蕴含、突出与掩盖等特征实现的。隐喻的连贯性可以通过五种方式得以实现:()映射的继承层级特性;(2)共享的隐喻蕴含;(3)一个基本隐喻可以构成几个概念隐喻连贯的基础;N)有些隐喻相互连贯是因为它们是一个综合隐喻或合成隐喻的特别体现;(5)有些隐喻的连贯是基于共同的常识。 通过对“思想隐喻”这一个案的研究,本文对第三个问题做出了回答。该个案研究侧重分析了英语和汉语中四个主要的思想隐喻,“思想是人”,“思想是植物”,“思想是物体”和“思想是食物”。结果发现,一方面,这四个隐喻在英语和汉语中普遍存在,在使用上表现出系统性和连贯性,这从宏观上证实和解释了英语和汉语具有相似的认知机制;另一方面,本文也发现英语和汉语的有关“思想”的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存在差异,这表明在微观上持不同语言者具有不同的认知策略和认知倾向。 总之,本文只是对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中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做出了初步研究。要达到完全、详实地理解两种语言中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还需要做大量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