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长河中,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思想内涵丰富,意义深远,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先秦儒家美育思想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整的理论体系继往开来,拉开了中华美育史的帷幕,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深化教育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审美教育对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作用也越发凸显。伴随着审美教育需求的不断提升,语文教师应该树立怎样的审美理念,如何具体实施,我们可以向先秦儒家美育思想中去探寻。本文试图梳理先秦儒家美育思想,提取精髓,结合当前语文美育的需要和问题,探寻其与中学语文美育的关联点,以期为当下中学语文教学提供可资借鉴的、更加有效的美育策略。第一章,概述先秦儒家美育思想精要。主要追溯礼乐教化观念从不自觉到自觉的演变,以及先秦儒家美育思想承自西周礼乐教化的历史起源,概述孔子、孟子、荀子有关美育的重要思想和他们的传承,提出先秦儒家美育思想的价值所在。第二章,探讨先秦儒家美育的“人格修养”与中学语文审美需要如何结合。先秦儒家主张“美善”相从的审美思想,以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这样完满的人格为目标。这与语文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目标一致。语文教师应该学习先秦儒家美育关于人格培养的观念,通过对比阅读、深学笃行、主题辩论等方式来达成对学生的人格塑造。第三章,探讨先秦儒家美育的“六艺之教”与中学语文审美体验如何结合。语文审美教育手段单一,学生的审美体验往往被忽视。教师可以借鉴先秦儒家通过多种艺术内容对个体实施美育的思想和实践,在教学中融入音乐、影视欣赏和课本剧表演等形式,使学生在审美氛围中受到身心的陶冶,增加对文本的审美感受,丰厚审美体验。第四章,探讨先秦儒家美育以“情本体”为核心的情感教育与中学语文审美情境如何结合。先秦儒家秉持“崇德重仁”的情感理念,将德育和美育相结合,注重自然和诗歌对人的感化陶冶,这为中学语文教学增加人文性,构建审美情境,激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供思想和实践上的借鉴。先秦儒家美育在人格教育、艺术教育和情感教育等方面的思想精要和实践经验,不仅为中学语文审美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美育之窗。通过对本论题的研究,将为中学语文教育在审美目标、审美体验、审美情境等方面提供有效的策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