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现代文学史分期问题的持续热议,被尊为中国现代文学开山、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的《狂人日记》,地位正面临挑战。另一方面,因中国现代文学发展长期受政治影响等历史原因,对《狂人日记》的传统判断也确实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都期待着一个适当的“角度”去重新认识《狂人日记》的文学史意义和价值。而自1918年《狂人日记》诞生至今的近一个世纪里,无论在特定还是偶然的情境下,各个时期总有包括作家、学者、普通读者在内的文学接受者们,一次次将《狂人日记》重新推上文坛,这不得不说是值得关注的重要现象。本文选择从接受视角重新认识《狂人日记》,正是希图通过回归20世纪初至今数个重要的“历史现场”,在共时与历时的交汇中,找寻其被误解、被错过的价值:看《狂人日记》在各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借由人们的接受所起到的、而又未加辨析的巨大历史作用;看蕴含于《狂人日记》中却一直被压抑的、被忽视的发展启示;看历史到底错过了什么,却又以何种方式迂回,并最终重新倡导《狂人日记》早已倡导的,批判其曾经批判的。这些正是《狂人日记》动态的、发展的、乃至永恒的价值。第一章梳理《狂人日记》的历史接受情况,特别关注其接受过程中:初期的反响寂寥、政治化年代的被扭曲利用、80年代以来的变化发展三个阶段,意在打破某些貌似“真理”的“普遍共识”,还原《狂人日记》的“真实接受”。第二章从长期形成的对《狂人日记》的核心定性——“反封建”入手,通过辨析《狂人日记》“反封建”思想在30年代及80年代的独特接受现象,重新认识围绕关键词“反封建”而形成的《狂人日记》的“被误解的价值”。第三章从《狂人日记》蕴含的两个重要因素——“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及有关“人”的思想入手,通过辨析其在20年代及50年代的独特接受现象,重新认识因“现实主义”和“人”的被压抑而形成的《狂人日记》的“被错过的价值”。